2022年8月25日

消毒靠紫外線?小細節不能忽視

 文章出處:2020/04/22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598143.html


為了對抗新冠病毒,近期冠有「消毒」、「殺菌」等詞的商品賣得火熱,其中紫外線燈相關產品,更受民眾青睞。然而紫外線具潛在的危險性,須正確使用才能安全且有效殺菌。我國衛福部疾管署102年公告之《營業場所傳染病防治衛生管理注意事項》提及「紫外線對一般細菌及病毒具有良好的消毒力,但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傷害」。不過,對於紫外線燈相關產品,並未列入應施檢商品或包裝上須標示警語等規定。

近來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在網路購物頻率增加,網購業者在網頁提供的資訊,如使用說明影響消費者選購決策甚鉅。為了解市售之紫外線消毒產品業者是否善盡充分的說明責任,消基會於109年4月份於網路商城、拍賣網站搜尋「紫外線殺菌」產品,特別檢視波長、功率、使用警語、須照射時間、有效距離、燈管壽命等項目,以提供消費者選購之參考,並且彙整建議,呼籲主管機關加強管理。本次共抽樣15件,類型由手持式殺菌棒、固定式殺菌燈到紫外線燈管不等,價格範圍由$399到$2,980,詳細調查表格請見附件。

 

認識紫外線

紫外線(UV)是指波長介於10nm-400nm的電磁波,由於已超出可見光範圍,無法以肉眼觀測。自然界中的紫外線來自太陽光,在太陽光波長範圍內的紫外線又可以大略分為三種,分別為UVA、UVB、UVC,物理特性比較表如下:

 

UVA

UVB

UVC

波長範圍

400nm-320nm

320nm-280nm

280nm-100nm

說明

在地表最常見,可穿透玻璃到達室內

多數被臭氧層吸收,少數可到達地表

無法到達地表

常見用途(人造光)

驗鈔、鑑識、補蚊燈等

醫療、化學應用

消毒殺菌

要達到殺菌效果,波長建議在280nm以下。要達到良好的殺菌效果,還要評估波長、強度與照射時間等因素影響。理論上,若達到足夠條件,可殺滅照射範圍內的細菌、黴菌、病毒等;但紫外線穿透力低,易被微塵顆粒吸收,且受紫外線破壞的細胞若未完全破壞,細胞能再修復、活化,故UVC殺菌力僅能稱為消毒,難以達到滅菌的程度[1]。 (楊麗瑟,1994)

除了紫外線波長、強度、照射時間等影響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殺菌效果,諸如:微生物的數量、生長階段、微生物本身的修復機制、懸浮於空氣中的型態、有機物質的存在與否、環境溫度等等(葉純宜、林明瀅、陳小妮、王復德,2005)。

[1] 消毒與滅菌之差異,可見衛福部疾管署「消毒與滅菌、供應中心之感染管制措施」簡報檔,其參考定義分別如下:
消毒:以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致病的微生物,但無法殺死所有的細菌孢子。

滅菌:以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所有微生物,包括所有細菌的繁殖體、細菌孢子、黴菌及病毒,達到完全無菌之過程。

危險一:不知道有多危險

UVC為短波光線,儘管有部分學者認為UVC無法穿透皮膚的角質層,但多數仍認為對人體有一定危害,如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於2009年發布新聞稿表示紫外線(包含UVA、UVB、UVC)對人類有致癌性。

本次調查發現部份產品對於UVC的說明似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如下圖),以「對皮膚無直接傷害」(編號1號:飛利浦UVC紫外線殺菌燈管)、「對身體安全無害」(編號8號:Zero Germ紫外線UVC滅菌盒)宣稱UVC對身體無害,這種用語往往讓消費者輕忽UVC可能的危險性,且消費者錯誤的使用下造成身體危害,消基會呼籲業者應充分說明UVC對人體潛在的危害,另主管機關也應對於UVC產品的警語提出相關規範。

01-01.png

儘管本次調查中多數產品皆有不同程度的標示警語,如:請勿直皆照射眼睛、勿接觸皮膚等,但仍有四樣產品未在商品販售頁面標示任何警語,分別為8號Zero Germ 紫外線UVC滅菌盒、9號UV-C隨身深紫外線淨化儀、11號光淨感紫外線殺菌燈、12號Gooten 紫外線殺菌棒。

由於紫外線燈超出可見光範圍,就算開啟也容易被忽視,除了消費者使用時需特別注意,也呼籲業者以改善設計避免直接接觸人體,並設定定時、遠距遙控等方式,避免接觸UVC光源,也於明顯處充分說明UVC可能的危害。

危險二:有照不一定殺菌

紫外線劑量是照射強度與照射時間的乘積:K(殺菌劑量)=I(照射強度)*t(照射時間),照射時間與強度將直接影響殺菌效果。依公式,高強度短時間與低強度長時間的照射效果是相同的。若購買瓦數較低的紫外線燈,可能需要維持較長時間的照射。若購買手持式的紫外線燈,儘管許多業者聲稱揮一揮就能滅菌,實際使用上還是要僅量靠近被消毒物,且停留一定時間,才有較好的消毒效果。

本次調查中未標示有效照射時間的有:編號1號、編號10號、編號12號。未標示有效照射距離範圍的商品是多數,僅有編號2號、編號6號、編號13號、編號14號及編號15號有標註,不論未標示照射時間還是有效照射範圍,均尚有改善的空間。

除此之外也會受到燈管材質與年限、光照/遮蔽範圍、照射面積等因素影響(葉純宜等, 2005)。光是以直線進行,且UVC穿透力較差,用於消毒時若被消毒的物品有重疊,被遮蔽的物品即無法有消毒的效果。舉例來說,若使用固定式的紫外線燈消毒室內,被家具、雜物遮蔽的地方無法受到UVC的消毒效果。紫外線燈管和一般燈管一樣都有其壽命限制,也會隨著使用效能遞減,然而肉眼無法看到紫外線,無法以視覺辨識燈是否已經毀壞或減弱。

本次調查中多數產品僅有保固期限,卻未註明燈管壽命,僅有編號2號、編號3號、編號6號及編號7號有標示,燈管壽命由8000小時至15000小時不等。燈管壽命是消費者分辨紫外線殺菌燈是否有效運作的重要資訊之一,建議業者應將此資訊充分揭露。消費者若使用紫外線消毒用品,亦須留意使用年限,並搭配其消毒方式才能完整消毒。

危險三:小心除了紫外線之外的副產品

市面上部份紫外線消毒產品為強化自身產品殺菌效果,會搭配臭氧機的功能一起販售(如編號3號),室內臭氧濃度過高可能導致肺部不適,使用時需要人畜撤離,且使用後須間隔一小時以上才能進入房間。若紫外線燈有搭配臭氧功能,必須格外注意使用方式,避免殺菌不成,危害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有些紫外線燈管含汞蒸氣也是另一個可能的污染源,除了丟棄時須交由資源回收人員處理,若不慎破裂,處理時需有完整的防護措施(含戴手套、口罩等)。

結論與建議

並非所有物品都適合以紫外線照射的方式消毒,尤其是聚丙烯(PP)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塑膠、橡膠類產品,受到長時間UVC照射將可能導致塑膠老化,如變脆、顏色改變、彈性變差等。即使地毯或顏色鮮艷之衣物等,都可能因紫外線燈的強光物理破壞而劣化或褪色,若消費者欲消毒此類產品,建議使用其他方式。此外,許多人購置紫外線消毒用品是為了讓口罩重複使用,然而也有醫師認為經紫外線照射後是否還能維持原有的過濾功能有疑慮。

紫外線殺菌燈的種類繁多,業者在其介紹頁面上往往宣稱「說明使用方式多簡單」、「滅菌效果多好」,可是在實際使用上未必達到其所宣稱的良好消毒效果。此外,在資訊不明而不能為適當或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如消費者使用時須保持距離、避免直視,且需了解紫外線殺菌燈的侷限性),不但未能達到殺菌效果,反而可能造成使用者的身體傷害。因此消基會呼籲,業者應在其販售頁面上詳細載明產品本身及正確使用的相關資訊(如基本的波長、功率、有效消毒所需時間、適當距離、燈管使用年限)此等充足訊息的告知,對消費者而言,不但是選購及使用時的保障,相對地也可以讓業者的聲譽及信用有相乘加分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使用了紫外線殺菌用品,卻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無法確認實際殺菌效能,消基會建議民眾僅能將紫外線殺菌燈作為輔助用,仍須做好個人清潔消毒,多洗手、避免接觸眼口鼻,千萬不可因以為消毒好了便掉以輕心。

政府目前對於紫外線殺菌產品的販售與標示,尚無規範機制,茲考量紫外線殺菌產品的不當使用,易造成消費者的傷害,故呼籲政府應針對紫外線殺菌產品儘速訂定産品品質、結構、警語、標示等相關規範,俾維護消費者的健康權益。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參考文獻

營業場所傳染病防治衛生管理注意事項(20131014)

葉純宜、林明瀅、陳小妮、王復德(2005)。紫外線殺菌效能探討。感染控制雜誌,155期,293  300

楊麗瑟(1994)。消毒及滅菌方法與技術專欄(十二)—紫外線消毒。感染控制雜誌,42期, 34  35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09, July 29). SUNBEDS AND UV RADI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arc.fr/media-centre-iarc-news-32/

網購紫外線殺菌用品調查


販售平台

產品名稱

售價

類型

波長

功率

使用警語

須照射時間

有效距離

燈管壽命

1

Pchome購物中心

飛利浦PHILIPS 紫外線殺菌燈管

499

固定

15W

2

蝦皮商城

59秒紫外線迷你殺菌機

749

手持/固定

4W

2秒

3公分內

10000小時

3

樂天市場

小達紫外線殺菌燈

899

固定

25W

30分鐘

8000小時

4

生活市集

防疫便攜紫外線消毒燈罩

983

固定

10mW

3分鐘

5

博客來

微型即時殺菌器

1190

手持

5秒

6

露天拍賣

病毒強效紫外線殺菌棒

1250

手持

254nm(推測,不明確)

7W

2秒*5

3公分內

10000小時

7

yahoo!購物中心

酷奇便攜式手持紫外線殺菌棒

1280

手持

10秒

15000小時

8

yahoo!購物中心

Zero Germ 紫外線UVC滅菌盒

1380

固定

254nm

9W

5-15分鐘(視消毒物而定)

9

生活市集

UV-C隨身深紫外線淨化儀

1389

手持

275nm

1mW

90秒

10

Momo購物網

YOGMEDI  手持紫外線殺菌棒

1590

手持

253.7nm

11

Pchome購物中心

光淨感紫外線殺菌燈

1590

固定

0.18W

29秒

12

udn買東西

Gooten 紫外線殺菌棒

1790

手持

253.7nm

3W

13

松果購物

紫外線殺菌燈

1910

固定

38W

30-60分鐘

1公尺內

14

Pchome購物中心

美樂麗紫外線消毒滅菌燈

2799

固定

254nm

58W

15-60分鐘

9坪

15

樂天市場

愛兒房紫外線消毒燈

2980

固定

254nm

36W

15-60分鐘(視坪數而定)

12坪須照射60分鐘,以上坪數無說明

2022年1月27日

別讓靈魂跟不上

今天看到一個女記者結束生命的事,感慨良多。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也選擇了結束生命,他是清華大學的博士, 年輕,而且一畢業就進入了非常好的公司工作,妻子在讀心理學博士。 從我的角度看,實在不知道能有什麼想不開, 但他的病歷明確地告訴大家,他有很嚴重的憂鬱症。 但像我這樣的庸人,往往會看還有比我更不如意的, 然後就心滿意足地洗洗睡了,而對自己的理想堅持100%的人, 要不就疲累地繼續與現實衝撞下去,要不常選擇結束生命....... 其實,不時地有朋友發信過來, 叫我注意,生活與事業的平衡,也就是 BALANCED LIFE。 如果每天工作12-16小時、回家跟親人說不上幾句話,你覺得生活平衡嗎? 好在我不是這樣。 我一直覺得業餘時間在家陪親人散步、看看電視、給親人做飯等 是最大的享受,因此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平衡的。 但前天我讀MBA時候的同學發來的信還是叫我感慨不已: 一個著名的寺院裡住著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道長。 他每天都要在傍晚6時去餵他的狗。 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 每到日落時分, 靜修道長就為"放下"送飯了,嘴一邊呼喚著 : "放下!放下!" 小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道長:"為什麼要給狗起這個奇怪的名字, 人家的狗都叫阿黃、來福什麼的,為什麼您的狗叫'放下'? "靜修道長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 小弟子就觀察老道長,終於發現: 每天當道長餵完狗後,就不再讀經書,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散散步。 小弟子到道長面前,訴說了他們觀察的收穫, 老道長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 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其實 也是叫自己'放下',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 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 你只要將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足夠了。 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動輒高呼殘酷競爭時,其實學會"放下"的意義就越大。 正仿佛當你自覺遭遇滅頂挫折時,不妨手搭涼棚, 你一定會發現:天並不會塌下來。 並不是要你不求上進,恰恰在於懂得適當放下的,最終會有出口; 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 就在今天,在我看到這位女記者的事情之前,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隊深入非洲腹地考察, 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伕和嚮導,由於時間緊,需趕路, 而這些土著人很吃苦耐勞,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物資依然健步如飛, 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劃行進,大家都很開心。 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隊準備出發的時候, 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說歹說就是不願出發。 隊員們很奇怪,這幾天大家相處得很好啊, 是不小心觸犯了他們還是要坐地加錢? 這時,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 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 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這個現代人也許看來很難理解的解釋,讓我很受觸動。 有的人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 以至於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就不斷地被很多東西推著走, 或者追逐著眼前的東西而去, 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後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後面無影無蹤。 沒有了真實的情感和自己.....我們的生活就交給了外物去控制。 我們是不是也放緩腳步,等一等 ~ 我們的靈魂?

小劑量、長時間暴露,也會變劇毒

康健雜誌152期 小劑量、長時間暴露,即使微毒也會變劇毒,吞掉你的健康。從現在起,檢視並改變生活中各種壞習慣,做好每個小動作。 塑化風暴之後,你有沒有重新調整定調另一種健康的生活型態? 生活在有塑膠王國稱號的台灣,塑化劑進入國人體內的速率難以想像。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花了三年研究證實,台灣孕婦體內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高出美國4-13倍。 李俊璋也研究家戶灰塵。客廳、地板和沙發灰塵DEHP高達1643.6微克,全球最高。 尤其目前已知的化學物質種類高達1100多萬種,即使有許多不屬於急毒性物質,小劑量的微毒長時間經過食物或空氣或接觸吸收,對健康的危害更為嚴重。 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可以從生活各個角落採取行動,將人體暴露降到最低,「每個小小的動作都要做,」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建議。 ◎浴室扔掉空氣芳香劑 不要為了讓浴廁變香而使用空氣芳香劑,卻因此讓自己生病。 空氣芳香劑多為化學合成製劑,拿來定型的鄰苯 二甲 酸酯則含有塑化劑,裡面也可能摻雜甲醛或苯,有害呼吸、神經系統。 ◎用比較不香的沐浴乳 鄰苯 二甲 酸酯(DEHP)因為穩定性高,方便定型、維持香氣,所以經常現跡在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體香劑、洗衣精、指甲油、妊娠霜、保養品裡面,經由皮膚吸收,長期使用,小劑量也可能變成大危害,建議選擇香味較淡的產品,或以香皂替代。 ◎徹底卸妝 化妝品當然也可能中塑,建議徹底卸妝,平時非必要,少化大濃妝。 ◎洗頭時多沖洗兩次 為了保持「門面」,出門前多少會抹一點髮膠,建議不要使用太濃稠或太香的髮膠,如果因為工作必須使用較大的量,建議睡前要洗掉,而且至少洗兩遍。 ◎辦公室別讓灰塵堆積在電腦、印表機的電線上 包包覆電器用品的電線外皮多為塑膠、橡膠製品,使用一段時間後溫度升高,容易釋放塑化劑,電線上如果有灰塵,粉塵容易吸附塑化劑,再散佈到空氣中,被我們吸入或手碰觸。且散逸濃度會隨著使用電纜線溫度的上升而增加。避免增加暴露風險,要經常清理電腦、印表機等電線。 ◎摸完傳真紙要洗手 碰觸傳真紙或自動提款機的收據後,記得洗手,因為紙張表面要常塗上雙酚A,這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即使很低劑量進入體內,長久下來也會引發健康危機,台大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源表示。 今年初,知名的《人類生殖醫學期刊》有篇論文指出,雙酚A會影響女性內分泌、生殖能力、男性精蟲異常等問題。今年五月在美國丹佛舉行的小兒醫學會,有篇研究發現,懷孕婦女長期暴露在雙酚A的環境,孩子出生後患有氣喘的風險更高了。 ◎帶不鏽鋼碗筷外出用餐 要外出用餐時記得帶環保碗筷,最好是不鏽鋼材質,因為「所有塑膠的製品都不應該裝或碰觸油脂、熱食,」李俊璋強烈建議。 此外,不要使用含有二氧化硫的免洗筷,實驗發現,用免洗筷泡過的水拿來養蝦,兩小時之後蝦子抽搐、一天內就死亡;即使用熱水燙過免洗筷,燙過的水浸泡冷卻後拿來養蝦,兩天後蝦子就死了。 這個實驗還發現,如果拿半透明塑膠袋裝熱湯,溶解出來的雙酚A與塑化劑,可以讓蝦子在三天後往生。所以,下回外帶食物時,記得拿不鏽鋼便當盒去裝,或乾脆就在店內吃完。 如果包便當回辦公室,千萬不要直接把紙製便當盒放入微波加熱,因為紙張為了防水,內膜會有一層膠膜,遇熱會溶出塑化劑;同理,紙盒裝的牛奶也一樣,勸你先倒入馬克杯內再加熱。 ◎以玻璃、瓷器、陶杯或不鏽鋼的杯子喝水 美國哈佛醫學院曾做過實驗,一組人給不鏽鋼的瓶子裝冷水,另一組發給使用PC塑膠材質的容器裝冷水,每天喝,一週後,檢測尿液內雙酚A的含量,結果發現,用PC材質容器喝水的人,雙酚A含量明顯高出許多。 這實驗是用冷水,如果是熱水,問題恐怕更大,李俊璋坦言,他自己從來不讓孩子使用塑膠材質的容器盛水喝,如果是PC材質,容易釋放出雙酚A,如果是PVC材質,遇熱會釋出塑化劑。 不論塑膠容器的瓶底寫幾號,記得,標示出的可耐熱溫度「只表示在這個溫度下不會變形,不表示不會釋放出化學物質,」李俊璋提醒。 同理,塑膠製的保溫杯或便當盒也一樣,不要盛裝熱食,如果非用不可,僅裝冷水或水果就好。 ◎丟掉車內寶特瓶的水 下班後開車時,如果車內有還沒喝完的寶特瓶水,千萬不要喝,因為經過陽光曝曬或車內高溫一整天,塑膠瓶內的塑化劑已經徹底溶出。 ◎別讓孩子在塑膠巧拼地墊爬玩 巧拼地墊的材質多為發泡聚苯乙烯(PS)或聚氯乙烯(PVC),含有塑化劑,建議在上面鋪薄棉被或毯子,避免孩子直接接觸;不過,如果是EVA樹脂,屬於泡棉材質,就不會含有塑化劑,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指出。 如果孩子在塑膠地墊上爬玩,手裡玩著各種塑膠玩具,記得要常常洗手。另外,也少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減少攝入塑化劑。 ◎用完橡皮擦要洗手 晚上幫孩子看功課時不妨留意一下,不要讓孩子用橡皮擦沾口水,或邊寫功課邊吃東西。因為通常橡膠很硬,必須加高劑量的塑化劑才能讓PVC橡皮擦軟化。 並且記得叮嚀孩子寫完功課後以及飯前都要勤洗手。李俊璋研究發現,因環境荷爾蒙而性早熟的女童讓她們飯前洗手,攝入的DEHP就大為降低。 ◎定期清潔電視線、寬頻網路線 別小看客廳內的電線與灰塵。成大研究團隊花三年採集台灣一般家戶灰塵,測得的鄰苯二甲 酸酯(DEHP)高達1643.6微克,佔總濃度90﹪以上,全球最高。其中,電器用品的電纜線,是室內環境中DEHP的主要來源之一。 建議多清理電視、電風扇、寬頻網路纜線,為了避免釋放塑化劑,別讓一團團管線上堆滿灰塵,或長時間插電發熱,外出時不妨拔掉插頭,既安全又省電。 ◎木質地板少打臘 讓室內DEHP濃度變高的幫兇之一,竟然包括木質地板,「應該與木頭材質地板的防水層或亮光漆有關,」研究者之一李俊璋解釋並說,如果經常打臘,地板灰塵會有比較高的DEHP和BBP(鄰苯 二甲 酸丁酯苯甲脂)。 ◎新家具、新裝潢,注意通風 如果客廳剛裝潢好或購買新的家具,飄出一股刺鼻的味道,建議多打開窗,讓室內通風,或根本就不要買含甲醛的家具,因為很難吹散。 合板類的建材內含甲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今年六月,美國衛生部發布最新的致癌物質報告,將甲醛從原先的「合理預期致癌」移升至「已知致癌」類別,氣味強烈的甲醛可能增加罹患咽喉癌、白血病的風險。 如果建築物的通風能力有限,要去除室內甲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種一些植物。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研究,吊蘭、虎皮蘭、孔雀竹芋、非洲茉莉、綠蘿、鴨腳木、散尾葵、紅掌、元寶樹、發財樹這十種植物可將甲醛代謝掉,「放在室內養得愈好,種得愈久,去除甲醛的能力愈佳,」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 ◎餐桌廚房丟掉保鮮膜 從環保署決議兩年後全面禁用保鮮膜就可想像,對人體健康危害不小。 成大研究團隊針對最常使用微波加熱食品的便利商店研究發現,保鮮膜經微波加熱後會散逸出大量的DEHP,經採樣發現,微波爐周圍的空氣及粉塵中,含有五種鄰苯 二甲 酸酯類(DEHP、DBP、BBP、DEP、DOP),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飄散在空氣中、冷凝後吸附在物體表面、粉塵微粒也可能污染其他食物。 即使不加熱,以PVC(聚氯乙烯)保鮮膜包覆油質食物(例如肉類、剩菜或起士)時,溶出的DEHP塑化劑含量竟高於歐盟每人每天每公斤可容忍的攝取量(TDI,50微克)。 如果不得不使用,「保鮮膜距離食物至少 2公分 以上,」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最好的做法還是,丟了吧!改用盤子覆蓋在容器上,放入冰箱保鮮。 ◎別把剩菜裝入塑膠保鮮盒 該忍痛丟掉的還有塑膠容器,尤其使用過久的保鮮盒。 塑膠容器最怕酸、油跟熱。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研究發現,塑膠製的便當盒加熱後,釋出的DEHP濃度就會達每日可容忍攝取量的63.1∼92.2%。研究還發現,不論哪種塑膠材質的容器,只要裝油脂菜餚,即使不加熱,也會溶出塑化劑。 如果只裝冷食,也要留意保鮮盒的外觀有沒有受損,如果刷洗過度有破損,或經過陽光曝曬或使用過久,都可能跑出塑化劑。 北醫公共 衛生系 教授韓柏檉早就更換家中所有保鮮容器,連便當盒(以及盒蓋)都改用價格較高的玻璃製品,使用反而更方便了,因為玻璃便當盒可用於瓦斯爐、微波和電鍋,更重要的是,「對身體健康且安全無虞。」 ◎寧可用手吃手扒雞 將常戴塑膠手套吃油膩手扒雞的人,建議下次直接用手還比較安全,至少不會吃到塑化劑。 ◎罐頭內藏的危機 罐頭的壞處又添一樁,國外研究發現,含有環氧樹脂附膜的罐頭食品,經檢測食物中都有雙酚A。 ◎少用速食麵、拉麵內附的油包 能不用就不用,油脂容易誘使塑膠包材溶出塑化劑,如果要提味,還不如使用新鮮的食材。 ◎臥室把送洗回來的衣服請出臥室 從乾洗店拿回來的衣服通常會有一股怪味道,這是因為使用石化乾洗溶劑甚至更毒的四氯乙烯。這些洗劑排入河川不只傷害環境、造成生物毒性、變種,也傷及人體健康,增加致癌風險。 衣服以水洗較佳,可選用椰子油或柑橘油成份的天然洗劑,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建議。 至於剛買回來的衣服也最好先洗過再穿,因為有些廠商會使用甲醛當做助染劑,甲醛還具有塑形、漂白的功效。並且當你從乾洗店拿回來燙整好的衣服,建議先掛在陽台吹散化學毒氣,不要急著穿或直接放在密閉衣櫃裡。 ◎不要在臥室噴香水 尤其味道濃郁的香水,用來當定香劑的塑化劑含量恐更高,如果想營造滿室芳香,一夜好眠,可選用香味較淡或天然精油產品,「純天然的精油,不需要塑化劑定香,」李俊璋說。 ◎輕度有氧運動,讚! 下班後不妨去住家附近健走或做有氧運動。 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毛巾操、甩手功或快走,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各處的堆積物順利送到肝臟處理,致力於研究抗老醫學的東元綜合醫院副院長簡基城說,如果肝臟已經出現輕度失衡,太激烈的運動會產生大量乳酸與自由基,反而加重肝臟的工作量。 ◎好好睡一覺 基城提醒,如果能有深度睡眠,好好休息,可讓身體不再產生新的代謝廢物,讓肝臟專心徹底執行「清倉」工作。 為了打造好品質的睡眠環境,不讓電磁波進入臥室,請儘量移走電器用品,也把手機、筆電留在書房或客廳,減少輻射波對睡眠的干擾。

2019年7月18日

鈣質怎麼補充才會吸收?

鈣質怎麼補充才會吸收?

高鈣食物餐餐都要入菜單
日常中最易取得高鈣食物,除了乳酪、牛奶、起司、奶粉、優酪乳等乳製品外,綠色蔬菜也是最佳首選,例如芥藍菜、高麗菜、梅乾菜、九層塔、莧菜、紅鳳菜、花椰菜等,但如果口感吃起來澀澀的菜類,通常都含有草酸,例如菠菜、甜菜、蘆筍等都含有高草酸;草酸會阻礙鈣吸收並結合成化合物排泄出人體,民眾可擇量進食。
另外豆干、豆腐、豆皮、豆包等豆類食品,除了有鈣質,也含有天然的「大豆異黃酮」,有助於鈣質吸收;黑芝麻、杏仁果、腰果、開心果等堅果類,則可增加維生素  E,對骨質密度的補強有間接
性幫助,且長時間少量定量的吃對心臟有保護,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吃堅果類食物,油類攝取則須減少。而吻仔魚、小魚乾、蝦米、蛤蠣等海鮮類也都是每餐可搭配食用的高鈣食物。
日曬幫助鈣吸收,均衡飲食不挑嘴
含鈣食物吃越多就能吸收越多嗎?台大醫院郭月霞營養師表示,鈣質進入人體後並非馬上被利用,必須透過維生素 D 的轉化才有可能被吸收儲存。人體中的膽固醇透過「陽光日曬」產生維生素 D,
然後經由肝臟、腎臟轉為活化型 D3,這種活化型 D3 會刺激腸胃細胞,使其分泌可與鈣結合的蛋白
質,才能將鈣質吸收至人體,達到補充鈣質的效果。
而除了日曬可促進鈣吸收,食物中的「胺基酸」也有這種功效。
簡單來說,胺基酸就是蛋白質,例如牛肉、豬肉、魚類、蛋、豆腐、海藻等食材都有,在烹調上可加入檸檬、醋等調味,幫助鈣質釋出,甚至利用烹調技術,讓魚骨酥脆入口,也是增加鈣質來源的方法。但千萬不要過量食用,過多的蛋白質容易使鈣質排出體外,例如西方人天天喝牛奶、吃起司
、曬太陽,鈣質攝取量非常充足,但其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的人口比例仍非常高,影響因素就是偏好肉食,尤其嗜吃速食食品,肉類比重高且磷含量超標,這都是導致鈣質無法順利吸收的關鍵點,因此,想把吃下肚的鈣質存成骨本,絕不是以量取勝,而要搭配適量的食材,才能達到最佳吸收效果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6期  
資料來源: http://goo.gl/6ZNnpv

7個徵兆告訴你該補充蛋白質 (Protein)

7個徵兆告訴你該補充蛋白質 (Protein)


1. 飢餓感
時常感到肌餓,兩餐之間一直想找零嘴,是缺乏蛋白質的症狀之一。
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飲食是可能的原因。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使血糖不易波動,也就不易感到肌餓。

2. 肌肉鬆弛、關節疼痛
關節無力、疼痛與肌肉不結實跟蛋白質的攝取不足也有關。當人們吃進去的蛋白質不足,身體會利用肌肉所含有的蛋白質來產生所需的熱量,肌肉被消耗,就會外型鬆垮,而且感覺沒有力量。

3. 傷口復原緩慢
蛋白質不足也會使體內修補、製造新細胞、組織和皮膚的速度變慢,因為身體修補、更新的都會消耗大量的蛋白質。體內蛋白質足夠,傷口的復原會較為迅速。

4. 頭髮、皮膚、指甲出現問題
除了肌肉,頭髮、指甲、皮膚的健康也靠蛋白質的維護。如果頭髮稀疏易掉落、皮膚容易脫皮,或指甲容易斷裂,這就表示身體的蛋白質需要補充了。

5. 體液滯留
蛋白質的其中一項功能是防止體液的滯留,若是足部與腳踝出現腫脹,那麼先在飲食中補充蛋白質,情況或許就會改善。

6. 經常生病
常常掛病號代表著身體的免疫功能有待加強,而免疫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充足,身體的免疫系統也容易建立起來。

7. 腦力不足
蛋白質缺乏,腦力也可能不足,一來飲食中缺乏蛋白質容易造成血糖波動,精神不濟無法思考;二來,蛋白質本身也是大腦組織的重要營養,缺少了腦力也會受影響。

文章來源出處: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605

5種蛋白質吃法,吃對不會老!

5種蛋白質吃法,吃對不會老!
維持良好營養與體能健康 老年人普遍營養不良
總體來說,老化本身即是一個逐漸營養不良的過程,營養不良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因素是新陳代謝率下降。很多老人家會說她的胃口不好、吃不下,的確,老年人的新陳代謝速率約比年輕人少了9〜12%,為什麼會少,這少的原因是可以校正的,因為這跟老年人身體肌肉量的減少有關。我們人體新陳代謝的速率是來自整體的肌肉量與運動量,在老化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會有肌少症,肌肉量會逐漸減少,當肌肉量減少時,新陳代謝速率也跟著下降,所以常常變成老了之後容易不太動也不太想吃。
如果想減緩老化對健康的衝擊就必須逆勢操作,也就是要增加肌肉量以及持續運動。學理上來說,一旦增加肌肉量,就可相對維持住新陳代謝率,避免新陳代謝速率變慢,有了食欲,胃口好、有精神、能吃能動之後,生活各方面的狀況就會慢慢轉好。
反過來說,如果基礎代謝率下降,吃不下也不太願意動,視力、聽力等功能又漸漸下降,動得愈少就愈沒胃口吃東西,當減少攝食,食物的種類也跟著不會那麼完整,很多微量營養素、微量元素也會跟著缺乏,這時,除了營養的總量不足之外,連細部的營養也不良,所以我們說老化本身就是逐步的營養不良。
我們需要特別去關注好的營養這件事情,尤其對於想要成功老化或健康老化特別是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能否擁有好的營養,已經被目前國際老年醫學界視為關鍵因素。比如癌症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炎、行動不便者,更要特別留意營養的部分。
由於老年人的營養攝取普遍不足,加上食慾也普遍下降,所以現在很重視要給予適當的口服營養劑補充,前提是你整體的飲食攝取不足或者不平均,這時就需要去強化營養的完整性,老年人如果不透過適當的方式補充營養,可能有點難達到營養完整性這麼積極的目標,特別是已經知道營養狀況不好的、比較虛弱的、有開刀的、跌倒的、手術的人等等。

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愈來愈被看重
既然老年人的營養很重要,那該補充什麼呢?我們去比較老年人跟年輕人的營養需求有沒有差異,研究發現,不論碳水化合物或脂肪,一般健康老年人與年輕人整體的需求量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只要注意總熱量即可。但比較特別的是,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被強化得非常多,因為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改善很多健康問題。
以前我們對於老年人建議的營養份量較為保守些,根據PRO-AGE研究小組的最新建議,一般老年人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0〜1.2公克的蛋白質,但若是有急性或慢性及病的老人可能要增加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2-1.5公克蛋白質,若是罹患嚴重疾病的老年人甚至需要增加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2公克的蛋白質。除了嚴重的腎功能不全者(腎絲球濾過率小於30ml/min/1.73m2)之外,這個建議量都不必調整。
這是一個建議攝取量,那我們回頭去檢視,有沒有吃到這樣的量?如果能吃到這樣的量當然很好,但老實說不太容易。假設你是60公斤的健康老人,一天要吃到約60-72公克的蛋白質,以蛋白質含量比例最高的雞肉來看,100公克的去皮雞肉約含有24公克蛋白質,以豬後腿肉來說,每100 公克的肉僅約有蛋白質19.6公克而已,如果是五花肉,每100 公克則內含蛋白質14.5公克,如果是大里肌肉,每100公克內含蛋白質約22.2 公克。這樣算起來,一天就要吃約兩三百公克的雞肉,大約一隻去骨大雞腿肉,如果是里肌肉片的話就得吃更多,但實際上很多老年人一天是吃不到那個份量的。
由於缺乏蛋白質就會影響老年人生活功能以及活動功能的退化,蛋白質對於維持逆齡人生的目標而言,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

既然知道蛋白質很重要,若吃得不夠就額外補充,那要怎麼補充比較好呢?站在促進肌肉合成的角度來看,有幾種重要的訊息。

重點一:分散在三餐吃,比集中在單一餐好
很多人常常在想如果要攝取蛋白質,三餐分散吃還是集中吃比較好呢?雷曼教授2009年於《營養與代謝(Nutrition and Metabolism)》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指出:把「三餐平均吃蛋白質」跟「只有晚餐吃蛋白質」拿來比較,因為有些人習慣早餐跟午餐吃得比較清淡,然後晚餐吃得比較多,假設這個人一天需要90公克的蛋白質,究竟分散在三餐吃還是集中在晚餐比較容易增加肌肉合成呢?答案是分散比單一餐好。
原因是,我們在食用蛋白質、消化之後,目的是希望蛋白質能經過合成變成肌肉,它在生理上有個合理的範圍,濃度落在某個區塊,合成的效率比較好,如果一次吃太多,反而超出最佳合成的比例,但若能分散在三餐攝取,合成的效率會比較好。這是多年前的研究,分散在三餐吃比集中在晚餐好。

重點二:蛋白攝取集中於早餐和午餐效果更好
雖然雷曼教授的研究建議分散蛋白質攝取比及中晚餐吃好,接著,又有人想探討,倘若我們重視的是肌肉合成效率的話,如果在早餐跟午餐增加蛋白質的攝取,會不會比分散在三餐好呢?根據2013年的論文資料顯示,集中在早餐與午餐攝取蛋白質又比分散在三餐更好,也就是說,早午餐吃的好處多於分散在三餐吃,又多於只集中在晚上吃大餐。主要是因為晚餐後的活動量通常較低,攝取蛋白質後的合成效率較差。

重點三:動物性蛋白質較快合成肌肉
比較了攝取蛋白質最佳的時間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選擇蛋白質的種類,面對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是動物性的蛋白質還是植物性的蛋白質比較好?基本上兩種蛋白質的攝取都會合成肌肉,如果我們今天在意的是吃了之後肌肉合成的效率,那答案是動物性的蛋白質比較好,肌肉合成的速度比較快,但這不意味著植物性蛋白質就不好,不會合成肌肉,只是植物性蛋白質對於肌肉合成的速度較慢。

重點四:乳清蛋白比酪蛋白好
此外,乳清蛋白(肌肉合成比較快速的蛋白)又比酪蛋白(肌肉合成比較慢的蛋白)好。現在很多蛋白質補充品都從牛奶來,牛奶去做乳酪時沉積下來的那個東西我們稱為酪蛋白,上面那層叫做乳清蛋白,這兩個有差異,乳清蛋白是富含必需胺基酸的成分,是合成效率比較快速的蛋白,也就是說,如果希望吃了之後較快長肌肉,吃乳清蛋白會比較快。
因為老年人能吃的食物的量並不多,就算給予口服補充也不一定能補充到這麼多,所以我們希望在可以補進去時能快速得到蛋白質,當年長者就只能吃這麼多的東西,如果給合成速度快的蛋白,合成的肌肉量就會不一樣,並且要加入運動。

重點五:運動後補充蛋白比較好
現在很多人去健身房運動前要吃一大堆的蛋白質,站在加速蛋白合成的立場來看,這是錯誤的,當激烈運動時,肌肉是有點發炎的狀態,若是這時去補充東西對身體是個負擔,如果今天健身吃蛋白質也是為了長肌肉,正確應該在運動之後吃,而且吃合成較快速的蛋白,肌肉在運動過後的修復過程中,很快就可以將飲食補充的蛋白攝取上來。

補充微量元素
此外,老年人攝取食物時常較為不足,而且腸胃的吸收能力也較年輕人為低,如果想要得到好吸收、好消化,有時,只有補充蛋白質可能無法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因為蛋白質終究還是要消化成小分子才能吸收,所以也有不少研究團隊探討補充必需胺基酸的成效,或者是較能促進肌肉合成的特定胺基酸,例如白胺酸(Glycine)、精胺酸(Arginine)或者更進一步的有效成分:白胺酸的代謝產物-HMB(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的簡稱),HMB的使用可降低肌肉的損傷、於運動後建造及修補肌肉、增加肌肉強度、減少體脂肪,這些都可刺激骨骼肌蛋白合成,很快速合成肌肉,幫助肌肉強健,讓肌肉強壯有助於老年人的生活功能、新陳代謝速率穩定。
想要得到足夠的肌肉量,需要足量的蛋白跟足夠的運動。國外有份研究指出,如果在早餐跟午餐各額外補充蛋白質補充品15公克,24週之後肌肉量雖然增加不多,但整體的體能變好、走路速度變快,走路的速度跟運動的能力都有顯著提升。這還只是額外去補充蛋白質而已,還沒有加入運動,如果再加上運動,對肌肉量以及整體體能的提升,幫助更大。
這些研究的成果也給我們些啟發,肌肉的爆發力與肌耐力的表現要分開看,雖然大部分時候會同時進步,但有時是兩回事。肌力,單純是指去測肌肉的力量,肌力有時是個爆發力,例如我從椅子站起來,需要肌肉的爆發力;而體能還包含耐力的表現,雖然我可以從椅子站起來,但我的肌耐力只夠我做三次的起坐,那就是肌耐力與體能表現的不足。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可以讓體能的表現變好,雖然肌肉量沒有增加太多。對老人家來說,耐力跟肌力都很重要,如果耐力不夠,能走的距離都很短,耐力則有助於我們去持續維持一個運動或生活的基礎。
我們雖然反覆強調營養素的重要性,年長者整體營養攝取不只蛋白質的量要夠,包括微量元素也要平衡。而研究卻發現50歲以上的人普遍具有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尤其是維生素D,50歲以上幾乎每個年齡區塊的人都缺乏,亞洲地區部分國家的報告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可以高達70%,雖然研究調查發現在微量營養的部分以維生素D最缺,但其他微量元素好比銅、鎂、鋅、以及鈣質、維生素C也都不夠。
http://books.cw.com.tw/blog/article/432
http://www.wellness168.com/website_module_detail.php?website_module_classify_sn=115&website_module_sn=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