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由於它所含的氫氧的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稱為碳水化合物。它是為人體提供熱能的三種主要的營養素中最廉價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兩類: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單糖、雙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無效碳水化合物如纖維素。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和氧三種元素組成,由於它所含的氫氧的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稱為碳水化合物。它是為人體提供熱能的三種主要的營養素中最廉價的 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兩類: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單糖、雙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無效碳水化合物如纖維素。
一、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生理功能
1、 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
2、 提供熱能;
3、 調節食品風味;
4、 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
5、 調節脂肪代謝;
6、 提供膳食纖維;

二、碳水化合物和健康

膳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將導致全身無力,疲乏、血糖含量降低,產生頭暈、心悸、腦功能障礙等。嚴重者會導致低血糖昏迷。

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過多時,就會轉化成脂肪貯存於體內,使人過於肥胖而導致各類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三、碳水化合物的日推薦量及其食物來源

一般說來,對碳水化合物沒有特定的飲食要求。主要是應該從碳水化合物中獲得合理比例的熱量攝入。另外,每天應至少攝入50~100克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預防碳水化合物缺乏症。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來源有:蔗糖、穀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麥、燕麥、高粱等)、水果(如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堅果、蔬菜(如胡蘿蔔、番薯等)等。

2009年12月13日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糜爛出血的病症。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兩種。

急性胃炎
症狀
胃黏膜發炎,且有充血、浮腫和滲出物產生;嚴重時會有局部糜爛出血現象。染患急性胃炎,通常有上腹疼痛、噁心和燒灼感,一般將持續數天。嚴重時,引起腸炎,有下痢、腹痛現象。其成因,以吃得過多和喝得過多(酒、飲料等刺激胃壁黏膜物)為主因。

診斷
將吐出的食物及排出的糞便帶去受診,對醫師的診斷助益不小。

預防

胃部敏感者應避免辣食、硬食或烈酒。吃飯時間亦要定時。如空腹時間過長,最好攝取易消化的食物。

急性胃炎患者的飲食原則
1)先禁食1-2天,使胃有足夠的休息,但可喝少量的水以防止口渴。
2)病情好轉後,逐漸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供給牛奶及流質狀的飲食,然後再慢慢增加食物的量和選擇範圍。



慢性胃炎
症狀
早上起床刷牙或抽第一支煙時,會感覺噁心,此即為慢性胃炎的徵兆。此外亦會引起上腹疼痛、燒灼感,及胃部不適等症狀。其實慢性胃炎極為普遍,大多數人都有輕微的慢性胃炎。

診斷
胃部X光檢查、胃部內視鏡檢查,及胃部切片檢查(取出胃部黏膜的一部分)等方法。

預防
為避免刺激胃部,應戒煙和改喝較不烈的酒類。用餐八分飽即可,吃飯應定時。上年紀者,由於消化機能退化,應儘量攝取易消化的食物。
 

慢性胃炎患者的飲食原則
1)食用溫和飲食。
2)以少量多餐方式供應飲食。
3)進餐時要放鬆,保持心情愉快。



何謂溫和飲食?

溫和飲食是一種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

1)無刺激性
不會促使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組織 受到損傷的食物。

2)低纖維質
纖維質大都來自植物性的食物,在人體中不易被消化吸收,如:穀類的麩皮、水果的皮及種子、豆類的外皮、蔬菜中的粗組織等,這些比較粗糙的物質,容易使胃腸受損,應該避免攝食。但若口腔、牙齒健全的人,能夠充分咀嚼食物,並與唾液完全混合,則並不需要完全限制不吃。

3)易於消化
除了纖維質不易消化外,一些動物的筋和膠也不易消化。烹調方法也很重要,蒸、煮、燉、糊泥狀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煎、烤及油炸的食物較不易消化。

4)足夠營養
雖然因為疾病的關係,在飲食上有所調整,但所供給的營養素一定要足夠,在飲食攝取上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儘可能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以獲得各類營養素。


食物的選擇
1)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是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應避免食用。

2)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有特異性,所以攝取的食物應該依據個人的不同而加以適當的調整,毋須完全禁食。

3)酸性食物:酸度較高的水果,如:鳳梨、柳丁、桔子等,於飯後攝食,對潰瘍的患者不會有太大的刺激,所以並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4)產氣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使患者有飽漲感,應避免攝食;但食物是否會產氣而引起不適,因人而異,可依個人的經驗決定是否應攝食。

5)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甜點、糕餅、油炸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常會導致患者的不適,應留意選擇。



注意事項
1)吃飯要定時定量。
2)進餐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
3)少量多餐。除三餐外,並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點心
4)食用溫和飲食。
5)每餐由六大類食物中廣泛的攝取各種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
6)不抽菸、不喝酒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7)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胃癌
談癌變色是一般人必然的心理反應。任何癌症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對於癌症惟一的治療方法就是早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切除,才能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

早期胃癌的診斷與治療
所謂早期癌症,是指癌症在尚未有遠端器官擴散之前,仍侷限於原有器官時即被發現,癌細胞能夠被徹底切除乾淨,而使癌細胞無法有再發之機會。因此,早期胃癌有以下兩種不同層面的定義:
1)胃癌長到一公分以下時,即被發現。
2)胃癌在被發現時,能夠做徹底的切除,再經過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後,能夠使胃癌完全消失而無遠端器官的轉移,十年的存活率都在95%以上。

事實上,胃癌的癒後與癌細胞本身在胃壁上所侵襲的深度有關;假若僅侵犯到粘膜下層則預後較佳,若已侵犯到肌肉層或有局部淋巴腺及附近器官的轉移則預後不良。因此,所謂早期胃癌是指胃癌細胞僅侵至粘膜下層,其五年存活率在95%以上。

早期胃癌的病徵

早期胃癌是沒有症狀的。若非經過定期的上消化道鋇劑X光攝影檢查或者內視鏡檢查,再加上必要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無法想像自己已罹患胃癌的。此外,某些人可能表現出一些非特異性的病狀,如上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吞嚥困難、食慾不振等,較嚴重的可能有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或貧血、吐血、解黑便等病症。

 

那些人是胃癌高危險群?

1.四十歲以上而有家族癌症傾向的男性。

2.頑固性的胃潰瘍:經過積極的內科藥物治療而無法使得胃潰瘍完全癒合。

3.長期多量飲酒之胃潰瘍患者。

4.曾被告知胃內長有兩公分以上之息肉。

5.胃切除後之殘留胃。

6.萎縮性胃炎合併有胃粘膜腸上皮化之病患。

7.胃粘膜與食物經常發生密切的接觸,因此食物內容的性質可影響到粘膜的完整性,如鹽漬過的食物,包括有鹹肉、鹹魚、醃菜,及燻烤的食物以及用以做為防腐劑的硝酸鹽會被轉變成某些致癌物質。

8.接受過胃切除之病患,在經過十五年後,其殘留胃較一般人容易發胃癌之變。

 

不可忽略胃潰瘍與胃癌的關鍵

  某些「胃癌」是以「胃潰瘍」之臨床表徵出現的,而臨床症狀亦跟「胃潰瘍」完全一致;而事實上,根據流行學之統計在所有胃潰瘍的病患中,大約將近有10%的個案,事實上其本身原來就是「胃癌」,而以「胃潰瘍」之偽裝表現出來。因此在胃鏡檢查中,假若肉眼發現較不尋常的胃潰瘍時,醫生總會施行組織切片檢查,以便排除癌症之可能。

四十歲以上的人定期做胃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通常罹患早期癌症,比所謂末期的(進行的)癌症都有相當高的存活率。因此,於早期癌症的發現及治療便更顯得重要了。

而「早期胃癌」的正確診斷就是對四十歲以上的人口群,定期施行胃鏡檢查。尤其對懷疑的病兆,更應進一步組織切片診斷,而不應心存恐懼拒絕必要的胃鏡檢查,以致於失去了根治的時機。

腎功能檢查

腎功能
顯示異常值的主要疾病:腎衰竭,閉塞性尿路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猛暴型肝炎

肌酸酐

顯示異常值的主要疾病: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心衰竭,尿路阻塞,尿毒症,腎盂腎炎

●何謂尿素氮?

血液中的尿素所含的氮,就稱為尿素氮,是在體內當作能源使用的蛋白質殘渣,在生理學上和尿素一樣。尿素氮是以氨基酸形成的氨和二氧化碳為基本,在肝臟製造的。從血清成分去掉蛋白,就稱為殘餘氮,健康者有50%以上是尿素氮。

 

●檢查可知的事

尿素氮在腎臟的絲球體這個器官過濾後排泄到尿中,如果腎臟的排泄機能變差,血液中尿素氮的濃度會增加。因此,尿素氮就成為瞭解腎臟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標。
 

●正常值的範圍

尿素氮的正常值為8-23mg/dl。
 

●因飲食,性別,年齡而變動


〔因飲食而變動〕
測定值會因飲食的內容而變動。例如,腎絲球體的過濾值為50-60%時,攝取高蛋白食物120公克後,尿素氮會變成35mg/d1,80公克的普通食物,則變成25mg/dl。另外,攝取40公克的低蛋白食物時,尿素氮就會在正常值的範圍內。

〔因性別而變動〕
成年男子比女子稍微高一點,女子的值在生理期之前會上昇,在懷孕後期則降低。

〔因年齡而變動〕
出生後5-6個月的嬰兒期的值最低,1-6歲時會接近成人值,這是因為嬰兒期的尿素合成力尚未成熟,殘餘氮比較多。 到50歲以後,尿素氮會隨著年齡而增加,這可能是腎機能降低全身的體液量減少,影響了腎臟內的血液流量。 在運動,腹瀉,嘔吐,發燒之後,尿素氮會增高。

●臨界值與對策

20-25mg/dl為臨界值,與臨界值有差異時,就要檢討有沒有脫水,發燒,貧血,常用藥等,日後再檢查。 同時還要進行尿蛋白,尿沈渣,肌酸酐廓清試驗等檢查,當作診斷的參考。

●其他檢查出現異常值時

尿素氮的再檢查顯示臨界值,其他的一般檢查也出現異常值,可能有腎臟的疾病,腎機能可能低於正常的30-40%。尿素氮基本上是由尿素的生成與排泄的均衡決定的,所以和蛋白攝取量,蛋白代謝機能,腎機能約三個因子有很密切的關連。因此,如果平時這個值超過50mg/dl時,大概就是腎衰竭。

●高值和低值都是異常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檢查的結果,如果知道尿素氮高的原因,就應該治療根本的疾病。

 
尿素氮顯示異常值的疾病

 

可 能 的 疾 病

顯示高值時


1. 尿素氮的排泄障礙引起時腎衰竭(腎絲球體機能低下)脫水,浮腫,閉塞性尿路疾病

2. 尿素氮製造過多時攝取高蛋白食品,感染症,癌症,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外科手術,消化管出血。

顯示低值時


1. 尿素氮製造太少時肝衰竭(肝硬化,猛暴性肝炎),低蛋白食品攝取,懷孕,成長荷爾蒙。

2. 尿素氮的排泄過剩時利尿,尿崩症引起的多尿。

 

●何謂肌酸酐?

肌酸酐和尿素氮及尿酸一樣,都是在體內當作能源使用的蛋白質殘渣。肌酸酐由肌肉中當作能源使用後的肌酸及肌酸-磷酸形成,再放出到血液中,每個人製造出來的量差不多一定;但這和肌肉量成正比,所以肌肉量減少,肌酸酐量減少。

 

●檢查可知的事

肌酸肝在腎臟的絲球體過濾,一部分從尿細管排泄出來,這是老舊廢物的一種,所以排泄有障礙時,就是腎臟的功能降低。血液中肌酸酐的測定,在觀察腎功能是否正常時非常重要,肌酸酐的值愈高,腎臟的障礙愈大。但是,老人,肌肉萎縮及長期躺在病床上的人中,肌肉量降低時,血液中的肌酸酐就會變正常值的範圍,像這樣,即使肌酸酐正常,腎臟機能降低者仍多,故只憑這個檢查是無法正確診斷的。

 

●腎機能與肌酸酐的關係

肌酸酐的檢查很簡便,因此經常用來當作腎機能,腎絲球體機能的篩檢及觀察經過。但是,初期腎機能降低時,只靠這個檢查是不夠的,因此,還要再進行更正確測定腎絲球體機能變化的肌酸酐廓清試驗。

 

●正常值的範圍

肌酸酐的正常值為0.6-1.4mg/dl。

 

●因年齡,性別,測定時間而變動

 

〔因性別而變動〕
肌酸酐值和肌肉量成正比,所以一般男性會此女性高一點。

〔因年齡而變動〕
在五歲以下為0.3-0.5mg/dl,五歲以後就和成人差不多,高齡者的腎絲球體過濾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但因為肌肉量也減少,所以肌酸酐的值差不多一定。

〔因測定時間而變動〕
血清肌酸酐的值會因測定時間不同,而有10%的差異,根據統計,在下午3-7點之間最高。
 
〔因飲食及運動而變動〕
飲食或運動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但持續食用大量肉類後,多少會有影響。
 

〔因懷孕而變動〕
懷孕中,尤其在後期,腎臟綵球體的過濾率,最高會增加50%,所以肌酸酐會降低。


異常值時可能的疾病

●腎機能障礙引起的尿毒症或腎衰竭

腎臟機能顯著降低時,尿細管的肌酸酐分泌增加,肌酸酐值上昇。


〔尿毒症〕
汗,唾液,腸管的肌酸酐代謝也會提高,15-66%的肌酸酐排泄到腎臟外,變成尿毒症。
 
〔慢性腎炎〕
末期時,肌酸酐會在l0mg/dl以上,這很難回復,必須要進行人工透析。

〔尿管閉塞,腎盂腎炎〕
只要治療,逐漸利尿,肌酸酐值就會立即回復。
 
〔急性腎衰竭〕
一般肌酸酐值在2.0-3.0mg/dl以上時,就稱為廣義的腎衰竭,血清肌酸酐一天在1-3mg/dl時,表示腎機能障礙非常高,在3mg/dl以上時,可能是因肌肉壞死,造成肌酸酐的放出量增加。此外,慢性腎衰竭,高度脫水,浮腫,心衰竭,尿路閉塞時,肌酸酐也會顯示高值。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確定並治療造成高值的疾病,尤其是對急性腎衰竭更要迅速對應,肌酸酐值到達一定以上時,就必須用人工透析。

肌酸酐為異常值時的疾病

脂肪肝

  台灣民眾由於生活富裕,運動機會又少,所以多數人患有營養過剩、過度肥胖、高血脂、糖尿等疾病。加上台灣飲食文化盛行、酒席多、應酬頻繁,以致吃喝的機會也多。這種吃得好又喝得兇的生活方式,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普遍提高,民眾不可不慎!

致因與症狀

  脂肪肝是典型的文明病,由於此症初期沒有自覺症狀,肝功能檢查可能正常,肝也未必腫大,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但是醫師提醒民眾,部分類型的脂肪肝也可能併發肝硬化與肝癌,不得不小心防範。

初期80%罹患者沒有臨床症狀

  正常的肝細胞中大多含有少量的脂肪,約佔肝重量的2至5%。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5%時,即稱為脂肪肝。

  脂肪肝主要是因為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使得肝細胞質囤積過多的脂肪顆粒,而影響細胞質本身的功能,導致肝機能異常所致。根據臨床報告顯示,80%的脂肪肝患者,絕少有症狀出現,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等現象。

  脂肪肝可大致分為六種酒精及藥物所致者較難治療,易引起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脂肪肝的因素有以下六種:

1.肥胖
吃太多、吃太好,以致營養過剩所致。肥胖性脂肪肝的患者腹壁脂肪較厚。

2.肝炎恢復期
此時肝炎患者,由於尚不能大量活動,又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加上原本肝功能已多少有些影響,所以易形成肝炎後脂肪肝。

3.糖尿病患
易因醣類代謝異常,使肝醣貯存減少、肝中脂質增加,而導致糖尿病脂肪肝。

4.嗜酒者
長期酗酒會導致酒精中毒、肝臟對脂質代謝的功能障礙,使肝內脂質囤積,稱為酒精性脂肪肝。這類病人若不戒酒,將可能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5.藥物
喜歡亂服成藥、施打毒品或長期使用四環素、金黴素、止痛藥、抗生素或抗結核菌等傷害肝細胞的藥物,將導致脂蛋白合成障礙及脂蛋白從肝內排除受阻,而引起藥物性脂肪肝。這類病患將導致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6.營養不良
長期厭食、飢餓或吸收不良時,全身的脂肪將被逼燃燒,使大量脂肪進入肝臟,等待代謝。但因長期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使脂肪囤積肝臟。這種營養缺乏性脂肪肝,較常見於減肥不當的人。

檢查與治療

  超音波檢查是診斷脂肪肝的利器排除致病因肝臟多數可恢復正常由於近年來罹患脂肪肝的人數,節節升高,民眾若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罹患此症,最好的預防之道,就足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瞄脂肪肝準確性97%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

  過去影像學檢查並不發達的時代,要診斷脂肪肝,須進行肝穿刺。而目前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則可直接從螢幕上觀察肝的變化。尤其是超音波檢查,既經濟實用,又不傷害身體。並且超音波檢查診斷脂肪肝的準確度,高達97%。

  輕度的脂肪肝患者,並不需特別做積極治療,只要針對致病因,進行減肥、運動、控制血糖、戒酒或停止亂服不必要的成藥,即可恢復。而因體質關係導致的血中三酸甘油酯偏高,則需服用醫師開的降血脂藥物。

  醫師表示,只有在小兒發高燒時,服用阿斯匹靈所致的脂肪肝、肝衰竭或少數懷孕末期的婦女,發生原因不明的脂肪肝,較難防治之外,一般的脂肪肝患者,若謹遵醫囑,去除致病因,通常不會有嚴重後果,千萬勿貿然服用偏方,增加肝臟負荷。

  事實上,「脂肪肝」會因病因的去除,而得以改善,但其中長期過量飲酒以及長期服用藥物所引起的脂肪肝,在原因持續存在之下,少數的人可能形成不可回復的「肝硬化」。除此之外,已罹患脂肪肝的病患,在心理上千萬不要存有過度的憂慮,否則心裡壓力更會造成情緒的低落及倦怠。

脂肪肝的預防

  由於經濟繁榮,大家生活富裕,「脂肪肝」亦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我們對飲食應該加以節制,不可暴飲暴食,而使體重增加;更不能長期酗酒,加重肝臟的傷害,此外營養不良或失調,也是形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攝取。

養生小秘方

◎晨起喝一杯涼開水
近年來,日本學者對晨起喝一杯涼開水(即把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後,蓋上杯蓋冷卻到室溫攝氏 25-30 度)又重做了研究,認為人在經過一夜的睡眠後,胃腸道已經排空,飲下這種活性水之後,能很快的被吸收進血液循環,稀釋血液,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洗滌」,增強了肝臟的解毒能力和腎臟的排泄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免疫功能,對防治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都具一定療效,故泌尿科醫生常說:「保護腎臟多喝水。」另外,藉著血液稀釋和擴張血管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塞。
 

◎葡萄酒的妙用
1.適量飲用葡萄酒可減少心臟病猝發的危險性,也能調養心血管系統疾病。每次服酒量不宜過多,每次服用25~50克即可,每天服一~二次。
2.白葡萄酒味甜略帶酸味,飲後刺激胃液、膽汁分泌,善解油腥,對魚肉等油膩飲食尤佳。
3.葡萄酒除含有糖分、氨基酸外,尚含豐富的維生素B12、B1、B2及維生素C,故對貧血有一定療效。
4.葡萄酒還能治療流行性感冒,服用方法,每次取紅葡萄酒30-90克,稍加溫服之。每天2-3次。


◎茶可防治高血壓
茶葉中的兒茶素和維生素C和P,有增強血管的柔嫩性、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止脂肪在肝臟積累和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故能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和脂肪肝。
飲用法: 一般每次用綠茶1-2克,乾山楂片5克,泡茶喝,每天1-2次,經常服用。


◎伸懶腰養生
人在疲倦時,伸個懶腰是挺舒服的。尤其是對伏案工作的人來說,伸懶腰更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體育活動。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血液循環正常與否。因為,為人體各部分提供營養物質,並把廢物帶走的工作,都是由循環流動的血液完成的。伸個懶腰,會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較強收縮,在持續幾秒鐘的伸懶腰動作中,很多瘀積的血液被趕回了心臟,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與此同時,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作用,亦能增進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動,使肌肉內的廢物得以帶走,從而消除疲勞,振奮精神。此外,伸懶腰時人們總喜歡兩臂外展,出現擴胸運動,從而使人心曠神怡,開懷氣暢。


◎不能喝的五種開水
下列五種開水不宜飲用:
1. 在爐灶上沸騰了很長時間,飲用水已經是溫吞水。
2. 裝在熱水瓶裡已好幾天,成了不新鮮的溫開水。
3. 經過多次反覆煮沸的殘留開水。
4. 開水鍋爐中隔夜重煮和未重煮的開水。
5. 蒸飯、蒸肉後的「下腳水」。
這幾種開水不適宜飲用的原因,簡單地說,反覆沸過的開水中,所含的鈣、鎂、氯、重金屬等微量成分增高了,會對人的腎臟產生不良影響。而溫吞水中亞硝酸鹽容易增多。


◎不要過量地食用水果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滕田一郎教授指出,過量地食用水果,會使體內積蓄大量維生素C,進而產生草酸。草酸與人體汗液混合排出,會損傷皮膚,使皮膚變得粗糙,嚴重者還會產生藥物過敏性皮炎。 對此,美國科學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他們還認為,吃水果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病症加以選擇。 如秋、冬季,天氣乾燥,應選擇有利尿解熱作用的雪梨或有潤腸作用的香蕉、蘋果吃;長期咳嗽的人,應多吃些性寒味甘、有潤肺、消炎止咳功能的梨。腸胃消化不良、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和高血脂病患者,常吃山楂,大有裨益。


◎不要過量地吃雞蛋
雞蛋富含營養物質,是一種男女老少咸宜的滋補品。雞蛋的吃法很多,但以下面兩種食用方法為佳:一是將蛋拌在湯內,或用滾開水沖服,這樣有利於消化吸收;二是煎荷包蛋並加適量白糖,這樣營養效果最顯著。有人覺得雞蛋營養豐富,因此主張多吃,以為攝取的雞蛋越多,增加的營養物質就越豐富。其實,這完全是個誤解。據測定,按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每天吃1~2個雞蛋就足夠了。


◎不要忘記吃飯前先喝一碗湯
人們已發現,在吃飯前,先喝點熱湯,對控制體重的增加是有好處的。美國學者以一千個肥胖者作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飯前先喝熱湯的人,每餐攝取的熱量,往往要少55卡。一般說來,吃飯快的人,容易發胖。這是因為大腦的食慾中樞接受「已吃飽」的信號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時,吃飯快的人已經吃下了過量的食物。但如果飯前喝一碗湯,則可減少飯量,從而防止發胖。


◎不要以為喝水沒有最佳時間
一般說來,我們平均每天最少要喝1500㏄水。除了患有特殊疾病(例如心臟機能或腎臟機能不足)的人之外,我們喝的水一般都顯得不夠,特別是家裡或工作場所太暖或開了冷氣機而致空氣乾燥的時候。我們最好在三餐之間和用餐時常常喝水,不過每次不要喝得太多。


◎不要以為早餐吃得飽就行了
有人說:「早餐吃得飽,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認為「早餐吃得飽」就行了,其實不然。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一頓好的、高蛋白的早餐可以使血糖能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正常的水平。早飯除有熱飲料如咖啡或茶外,還應有穀類食品(燕麥做的食品),動物蛋白質(牛奶、酸牛奶、雞蛋),水果或果汁,以及含有少量的脂肪和糖的食品。所以說,早餐不僅要吃得飽,而且要吃得好。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表明,吃完高蛋白的早飯以後,血糖在15分鐘內由空腹時的 70~80毫克,上升到140~150毫克(正常血糖水平在80~120毫克之間)。值得一提的是,賦予我們生命活力的能量來源,就是正常或高於正常水平的血壓。


◎別以為淋浴的功能僅在於衛生
淋浴對人體有利,因為噴水的蓮蓬頭事一個很好的陰離子發生器。當蓮蓬頭噴射細水流時,會在空氣中產生大量的陰離子。陰離子是一種特殊的維生素,可以促進人們的新陳代謝,有利於機體生長、發育和排泄廢物,提高人體免疫力,有降低血壓、鎮咳、消除疲勞、催眠等作用。因此,人們在淋浴時會感到很舒服。


◎不要將開水燒了又燒
有的家庭為了節省燃料,常將溫開水再燒開,這是不符合飲水衛生的。實驗證明,水經過反覆燒開,會使水裡的硝酸鹽物質,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它會使人體中的血紅蛋白變為亞硝基血紅蛋白,使之失去帶氧氣的能力。喝一定量含這種物質的水,會使人在十幾分鐘或一至三小時後,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出現組織缺氧、心慌、氣短、口唇和指甲,甚至全身皮膚紫紺,並有頭暈、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症狀,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同時,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在胃酸的作用下,還會生成一種有毒性的亞硝氨。


◎不要長時間地煮沸咖啡
人們喜愛喝咖啡,是因為它味道芳香可口,並能使神精系統興奮。為了使其香味不變,咖啡不宜長時間地煮沸。這是因為蒸汽泡會攜帶部分芳香物質,並聚集在咖啡表面,形成泡沫,而咖啡香味取決泡沫的密度。燒開後的咖啡繼續沸煮,會導致泡沫被破壞,使芳香物質隨蒸汽跑掉。最好是在咖啡燒好後馬上飲用,因為放涼了泡沫也會遭到破壞。


◎別忘記看完電視後再次洗臉
電視機開啟後,機內電子流對螢光屏不斷轟擊,螢光屏表面會產生靜電荷。靜電荷對螢光屏周圍含有大量微生物和粒子的灰塵有吸引作用。離螢光屏太近會看電視過久,這些灰塵會附著在人的皮膚上導致皮膚病(常出現面部斑疹),因此看電視時不能離螢光屏太近,看電視時間也不宜長,看完後最好用溫水洗臉。


◎不要老是乘車不走路
日本科學家發現一個有趣定律,糖尿病發病率隨著小汽車數量的增加而升高。經常乘車的人容易發胖,肥胖不僅能誘發糖尿病,而且會使病情加重。這一情況在日本發生能源危機時又一次從反面得到證明:一些在此期間不得不步行的糖尿病患者,看病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血液檢查

血液會藉由心臟的壓縮作用,將氧氣和養分運送到身體的每個角落,並將二氧化碳帶出。血液會反映全身的內臟器官和組織的健康狀態,身體的某處有異常時,血液的成分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血液檢查就變成了解全身健康狀態的基本檢查項目。特別是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的血液一般檢查,在健康檢查時是一定要進行的項目。


血液的成分

 將抽血所得的血液經過離心機分離後,分成上下兩層,上層黃色透明的部分稱為血清,下層暗紅色的部分稱為血球。

 血清中含有血清蛋白、球蛋白、各種荷爾蒙等。而血球則含有紅血球、白血球球、血小板等。

 紅血球具有將氧氣運送到全身的作用,如果紅血球不足,會造成氧氣不夠,變成貧血。

 白血球會抵抗對身體害的細菌或異物,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如果白血球不足,就容易生病。

 血小板則具有止血的功能,若是減少的話就容易出血不止。



紅血球數《RBC》

男性:380萬~600萬個/mm3;女性:380萬~550萬個/mm3

 血液中大部分的成分為紅血球,紅血球在骨髓製造後,會流到血液中,將肺部的氧氣運送到全身的紅織細胞,並將二氧化碳帶出。

其壽命大約是三至四個月,每天有四、五萬個在脾臟及肝臟被破壞,另一方面又製造新的紅血球。

 紅血球數量減少時,氧氣的搬運能力會降低,變成缺氧狀態,產生貧血;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增加過多,血液會變濃,不易流動,血管容易阻塞。

 

正常值範圍

 男性為380萬~600萬個/mm3;女性為380萬~550萬個/mm3,女性比男性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理出血造成的現象。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男性的紅血球減少至380萬個以下,女性減少到350萬個以下時,稱為貧血。貧血時,臉部會變蒼白,手腳冰冷、心悸、呼吸困難、暈眩等,嚴重時還會發生心衰竭、休克等。貧血有下列三種可能因素:因出血或飲食中的鐵分不足引起的缺鐵性貧血;肝臟、脾臟腫大或黃疸因缺乏葉素、維他命B12等形成的惡性貧血;骨髓無法製造紅血球,紅血球被破壞而發生溶血的再生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貧血的原因

 胃部全摘除手術引起的鐵質吸收障礙、或胃癌、胃潰瘍、尿路傷害引起的持續性出血;過度減肥引起的營養不良等;女性也會因子宮肌腫而增加生理量,變成嚴重的缺鐵性貧血。

 

多血症

 紅血球數男性超過600萬個;女性超過550萬個的時侯稱為多血症。患有多血症,臉部會潮紅、頭昏、頭痛、發汗等症狀;容易頭昏、高血壓、臉部潮紅的人最好檢查一下紅血球數量。

 

異常時怎麼辦?

 貧血時,請再檢查貧血的種類,尤其是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多血症等,需要特別的治療。

 病例最多的是缺鐵性貧血,多見於女性,鐵質不足為貧血原因,故應多攝取菠菜等綠色蔬菜、肝臟、肉等鐵質較多的東西。



血色素《Hb》─男性:12~18g/dl;女性:11.5~18g/dl

 

血球容積比《Ht》─男性:36~50%;女性:34~47%

 

何謂血色素?

 血色素是包含在紅血球中擔任將氧氣運送到全身的重要任務。其是由含鐵的血基質和球蛋白結合而成的,而血色素和氧氣結合,運送至全身的組織細胞,再將二氧化碳帶出。因此,血色素減少就變成貧血。

 

何謂血球容積比?

 檢查在一定量的血液中含有多少比例的紅血球,這就是血球容積比。

 血色素是紅血球的成分,所以通常紅血球減少,血色素也會同時降低;另外血球容積比也是紅血球對全體血液的比例,所以也會隨其下降。所以紅血球和血色素及血球容積比有密切的關聯,根據這些數值,大約可以判貧血的種類。

 

正常值範圍

 成年男子的正常值,血色素為12~18g/dl,血球容積比為36~50%,成年女性的血色素為11.5~18g/dl,血球容積比為34~47%。但是血色素和血球容積比的正常值都會因年齡而改變;剛出生的嬰兒最高,出生後六個月左右會降低,以後會再度增加,十五歲左右就和成人一樣;懷孕中的女性或高齡者會稍微偏低。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血色素和血球容積比的值和紅血球數有關,所以這些值異常就和紅血球數量異常一樣(參考紅血球異常);血色素和血球容積比都在正常值以下,就是貧血。大部份的貧血在女性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其次是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

 血色素在18g/dl以上,血球容積比在50%以上時,就是多血症。多血症也是製造紅血球的骨髓組織異常增生的一種疾病,故一定要接受治療。但這種偏高值也見於新生兒及生理前的女性,這不是疾病,不必擔心。

 

異常時怎麼辦?

 血色素在11g/dl以下,血球容積比在30%以下時就必須追蹤治療。

 

以紅血球及其分類數據判定貧血

 紅血球數、血色素、血球容積比等三種檢查,是要檢查紅血球有沒有異常,針對貧血判斷之用,配合這三種檢查數值,以一定的公式算出的數值有益貧血的分析。

 

【平均血球大小(MCV)】表示各紅血球所占的大小平均值,以了解紅血球的大小,正常值為80~102fL。

 

【平均血球血紅素(MCH)】表示包含在各紅血球中的血色素量的平均值,正常值為27~34Pg。

 

【平均血色素容積(MCHC)】表示血色素一定量血液中紅血球容積的比例,正常值為32~36g/dL。



白血球數《WBC》4000~10000/ul

 白血球在細菌或異物侵入身體時,要負責將它們吃掉並消化分解,這為吞食作用。當細菌或異物侵入體內引起發時,骨髓造血幹細胞就會製造很多白血球,使血液中的白血球增加。因此,檢查血液中白血球的數值,就可以診斷疾病,這就是白血球數的檢查。

 

正常值範圍

 白血球數的正常值會因年齡而異;剛出生的嬰兒,數值在10000個以上;五歲以下的幼兒是6000~11000個,6~14歲的兒童為6000~10000個;15歲以上是4000~10000個為正常值。

 白血球數也會因為激烈的運動或沐浴、壓力等原因而暫時增加,另外飯後也會增加。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白血球量增加有兩種原因:

1.對身體有害的細菌侵入體內時。

2.骨髓因白血病而異常增生時。

 白血球數量增加幾乎都是扁桃腺炎、肺炎、膽囊炎、腸胃炎等細菌引起的感染症。但是,白血球數達到20000個以上時,就可能是白血病或敗血症等危險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其數量可能會達到十萬個以上。

 白血球數減少有骨髓功能降低的情況和破壞老舊白血球的脾臟功能異常昇高的情況,也可能是藥劑的副作用引起的骨髓機能障礙,故須特別注意。

 

異常時怎麼辦?

 在白血球數量測定出現異常值時,就必須再進一步複檢;複檢結果若是4000~10000個,而且其他的檢查也沒有異常時,就不必擔心。

 另外,扁桃腺發炎、支氣管炎、胃腸炎、腎盂腎炎等急性炎症引起的白血球增加時,只要治癒,白血球數目也會恢復正常。但也有可能是白血病或敗血症時,就一定要立即住院治療並接受骨髓的檢查。

 白血球數量減少到4000個以下時,身體的防禦能力會降低,容易感染病原體。再減少至1000個以下時,若不立即進入無菌室,就會變成敗血症,這時還要進行骨髓檢查,診斷造成疾病的原因。另外,各種藥劑的副作用也會使白血球減少,若正在服用藥劑,應立即中止。

 

白血球分類

 細菌或異物侵入體內後,血液中的白血球會增加。若再仔細研究白血球,可分為嗜中性球和嗜酸性球,嗜鹼性球,單核球,淋巴球五種。
這些不但形狀不一樣,疾病引起的增減比例也不一樣。檢查白血球分類比例的增減,以診斷疾病,這就是白血球分類的檢查。


血小板數《PL》15萬~45萬/UL

 血小板是血液中所含的成分之一,出血時有止血的功能。

 血小板有粘著性,血管損傷出血後,會粘住該部分,變成血栓加以止血,因此,血小板數量減少或機能降低時,會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

 

正常值範圍

 血小板的正常值為15萬~45萬/UL,但會因醫院及檢查設施而有所不同。

 血小板在10萬/UL以下時,就會容易出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病會因不明原因的血小板減少,而從皮下、鼻子、牙齦出血,血小板老舊後,會被脾臟破壞,所以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將脾臟摘除。

 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時,稱為症候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白血病、惡性貧血、肝硬化、抗生物質或抗癌物引起的藥物中毒等原因。

 若是血小板無力症,則即使血小板的數量正常,也無法止血。另外,因慢性白血病或多血症,使血小板數增加到70萬個以上時,反而也容易出血。

 

異常時怎麼辦?

 血小板減少或增加,大都是有嚴重的疾病,所以血小板在10萬個以下,或50萬個以上時,就要在有血液內科的專科醫院接受檢查。

 

紅血球沈降率

 在有刻度的細長管人加入抗凝固劑,再倒入血液,垂直豎立時,紅血球會向下沈降,測定這種沈降速度就是紅血球沈降率。

這會因各種疾病而顯示異常值,故不能只憑這個作診斷,但因為這個方法很簡單,故常在健康檢查時用來篩檢。

 

正常值範圍

 測定紅血球一個小時沈降多少。若在3~20mm以內,即為正常。但女性有輕微貧血時或懷孕後期,生理期間,沈降速度較快,高齡也會出現較高值。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數值顯示在20mm以上的異常值時,可能是如下的疾病:

〔感染症〕扁桃腺發炎,肺炎,支氣管炎,膽囊炎,結核,梅毒,腎孟腎炎等。

〔循環器官的疾病〕心肌梗塞,心內膜炎,心肌炎等。

〔血液的疾病〕多發性骨髓會顯示100mm以上的高值,高度的貧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亦會偏高。

〔膠原病〕全身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等。

〔消化器官的疾病〕肝臟,膽道系的炎症,胰臟炎,潰瘍性大腸炎,回腸末端炎。

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共同的特徵,且兩者有時會同時存在,故常總稱「消化性潰瘍」。

何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消化道部位受到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使黏膜層產生糜爛的現象。

l胃液是什麼?胃液含有消化食物的酵素和鹽酸,不僅可協助食物的消化,且有殺菌作用。

l常見的消化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多,其次是胃潰瘍。

 

症狀

以上腹部的疼痛最為明顯。患者多半「火燒一般的」、「被插進去似的」以及「像被石頭壓在腹上一般的」疼痛,吃過飯以後就消失,而飢餓時又開始發痛。也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情形,但普通食慾不會減低。同時也很少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

  出血時,會排出如焦油狀的黑便,更惡化時會吐血。

 

診斷

患者服用鋇液後,以X光檢查,或使用內視鏡(照胃像機)來檢查。受檢時難免會受些痛苦,但應與醫療人員合作才是。藥劑療法為主要方法,真正需要手術者只有一成左右。

 

預防

胃酸具有溶化食物中蛋白質的強烈消化力。但胃壁本身不易被侵蝕,乃是因有黏膜的保護。一旦胃酸強化或黏膜弱化,胃及十二指腸的一部分便被酸侵蝕而形成潰瘍。

其原因即在於刺激性食物,或身心疲累等,因此必須儘量避免這些因素。同時為了保護胃壁,稍感飢餓時,喝杯牛奶(對酸的中和力強,而且也是重要營養素)也頗有效。



注意事項

l吃飯要定時定量。

l進餐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

l少量多餐。除三餐外,並於上、下午、睡前各加一次點心。

l食用溫和飲食。

l每餐由六大類食物中廣泛的攝取各種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

l不抽菸、不喝酒不要純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l生活要有秩序,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惱,心情保持愉快。

血糖檢查

血糖檢查即是檢查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來判斷足否罹患糖尿病,以及監測糖尿病人的病情。

血糖檢查的方法
血糖檢查較簡便的方法,是在空腹或飯後時,從血液中測量出血糖濃度。通常沒有糖尿病史的人以須測量空腹血糖;確定或懷疑有糖尿病時,則須加做飯後血糖檢查。方可採用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查,檢查方法是先測出空腹時的血糖值,再喝入葡萄糖溶液,每隔半小時測定一次血糖值,總計測定5次(含空腹)。

 

血糖的正常值

正常人空腹時的血糖值為70-110mg/dl,飯後兩小時則以不超過120mg/dl為標準。

 

血糖的異常值

  若檢查血糖空腹時的濃度在140mg/dl以下的異常情況時,即為高血糖症。若空腹或非空腹時,血糖值低於60mg/dl以下的異常情形時,即為低血糖症。

 

血糖異常的疾病診斷

 下列是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異常情況時,可能罹患的疾病:

高血糖時的疾病
真性糖尿病、庫興氏症候群、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肢端肥大症、肥胖症、慢性肝病、休克、胰臟炎、惡性貧血、癲癇、手腳痙攣、破傷風、大量出血、腦腫瘍、髓膜炎、褐色細胞腫、流行性耳下腺炎等。

低血糖時的疾病
高胰島素血症、胰島腺癌、Addison氏病、甲狀腺素機能不足症、自律神經障礙、肝癌、濾過性病毒肝炎、腦下垂體機能不足、副腎機能不足症、小兒突發性低血糖症。



檢查的注意事項

l若平時服用下列藥物,可能影響檢查結果,應事先告知護理人員,如類固醇、動情激素、利尿劑、興奮劑、菸鹼酸等。

l身體發燒、心裡壓力較大或懷孕等情形下,會使血糖值升高。

l檢查之前,不可做運動及喝酒,並且儘量讓情緒平穩,以避免影響檢查結果。

l若檢查出異常時,須在飲食、運動、預防併發症及使用藥物上,與醫師密切配合。

膽固醇

何謂膽固醇?

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脂質,有和脂肪酸結合的酯型和各別分離的游離型兩種,合稱為總膽固醇。膽固醇在血管的強化和維持上擔任重要的任務。另外它也是製造副腎皮質荷爾蒙及性荷爾蒙,消化酵素的膽汁酸之材料,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但是,如果太多,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等成人病。

 

檢查可知的事

日本人的膽固醇隨著飲食生活的洋化而增高,最近心臟病和腦血管障礙(腦血栓)的增加,可能和以膽固醇為中心的血液中脂肪值升高有關。膽固醇及中性脂肪增加的高血脂症長期持續下去的話,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及腦動脈硬化,因此,總膽固醇的檢查,是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等循環器官障礙的診斷及預後的判定所不可或缺的。

 

正常值與變動的範圍

●正常值的範圍
總膽固醇的正常值為130--200mg/dl,平均約190mg/dl。

●因年齡及性別而變動

〔因年齡而變動〕

健康者的膽固醇平均值,幼兒為170mg/d1,10歲左右為160mg/d1,20歲左右為170mg/dl,以後會隨著年齡兩增高,50-60幾歲時為205mg/d1,70歲以後又會降低,到80幾歲時,降低到l9Omg/dl。

〔因性別而變動〕

女性比男性稍高,50歲左右平均為210mg/dl。

〔其他變動〕

另外,懷孕中會上昇,大量抽煙或喝酒時會降低輕微運動時不會有變動。此外,吃高脂肪食物時,總膽固醇值會上昇。

 

異常值時可能的疾病

●顯示高價時

總膽固醇的臨界值為200~239mg/dl,超過這個值,就必須接受治療,高值時可能是如下的疾病。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這是遺傳性強的疾病,會顯示300mg/dl以上的高值,跟腱會變厚,膝蓋會有硬塊。

〔續發性高膽固醇血症〕

其他疾病併發的症狀,可能是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弱症,末端肥大症,閉塞性黃疸,脂肪肝,腎病變,肥胖等引起的。

●顯示低值時

膽固醇值較低時,可能是缺乏酵素引起的原發性膽固醇血症或營養失調。另外,肝硬化,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時,膽固醇會降低。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膽固醇較高時

總膽固醇超過250mg/dl時,可能會形成動脈硬化,最好接受治療;首先要改變飲食,改吃低膽固醇的食品,如果這樣還無法降低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而肥胖的人則必須減肥。另外,總膽固醇值超過300mg/dl時,很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所以必須接受精密檢查。

●膽固醇低時

膽固醇低於120mg/dl以下時,必須調查家族的病歷,檢查肝臟等。

●降低膽固醇的飲食

膽固醇分布在動物性脂肪中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品後,就會上昇。

 相對地,植物油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血液中的膽固醇,膽固醇高的人,要注意蝦子、牛肉、奶油、乳酪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的食品,並減少脂肪的攝取量。

 

何謂HDL膽固醇?

 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等和蛋白質結合而成的物質,就稱為脂蛋白,將脂蛋白放在離心機上,會因比重的不同分成開羅微粒體,超低比重脂蛋白的VLDL,低比重脂蛋白的LDL,高比重脂蛋白的HDL等。

  其中含在HDL的膽固醇就是HDL膽固醇。脂蛋白中,VLDL的量較少,一般所說的膽固醇,大都指包含在LDL和HDL內的膽固醇。

 

膽固醇的好與壞

 在膽固醇中,LDL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稱為壞膽固醇。另外,HDL膽固醇會去除附著在動脈內壁的LDL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故稱為好膽固醇。

 檢查心肌梗塞和腦血痊症的患者,的確大都是LDL膽固醇較高,HDL膽固醇較低。從事粗重工作的加拿大樵夫,或經常打獵的格陵蘭島愛斯摩人,就很少有動脈硬化性疾病,HDL膽固醇也很高。

 最近,測定HDL膽固醇,是健康檢查時防止動脈硬化症必須的檢查。

 

正常值與變動範圍

●女性稍微較高

 HDL膽固醇的正常值,男性為40-60gm/dl,女性為50-70mg/dl,比男性高一點。男性會比較低,可能是因為抽煙或壓力造成的,不過確實原因仍不清楚。據說都市人比鄉下人高一點,另外,少量飲酒也會上升。

 

異常值時可能的疾病

●低值是動脈硬化的危險信號

 HDL膽固醇的測定不是為了診斷疾病,而是檢查有沒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若低於4Omg/dl,最好注意心肌梗塞,腦血栓,高血脂症等疾病。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去除低值的原因

 HDL膽固醇降低的原因有抽煙,肥胖,運動不足,糖尿病等,因此,對策就是戒煙,減肥,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果是有糖尿病的人,則只要控制血糖值即可。另外,總膽固醇高,HDL膽固醇低時,就必須接受治療。

 

何謂中性脂肪?

 中性脂肪為體內的一種脂肪,也是體內的能量之一,沒有使用的就儲存為皮下脂肪,但大部份是中性脂肪。

  中性脂肪在被攝取後,會被小腸吸收,和脂蛋白結合,變成開羅微粒體,進入血液中,在血液中擔任能源的搬運及貯藏,內臟器官及組織的維持等重要任務。

 

檢查可知的事

 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過多時,會和膽固醇一樣,變成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日本的心肌梗塞患者的膽固醇值並沒有很高,反而是中性脂肪較高,從這個情況可知,控制中性脂肪的值很重要,這個檢查則是防止動脈硬化症所不可缺少的。

 

正常值與變動的範圍

●以數次的測定值來判定

中性脂肪的正常值為50-140mg/dl,但最好多測定幾次再判定。

●因飲食,性別,年齡等而變動

〔因飲食及時間的變動〕

中性脂肪值在飯後30分鐘左右開始上昇,4-6小時後昇到最高。測定時間不同,變動也不一樣,因此,檢查應在早晨空腹時進行。

〔因性別,年齡而變動〕

男性的平均值為115gm/dl,此女性的100mg/dl高,男性在40幾歲最高,女性則在60幾歲時。

〔因季節而變動〕

中性脂肪的值在代謝活潑的夏天較低,冬大則增高。此外,農村和漁村比都市低,酒精、口服避孕藥、類固醇劑等的服用,會使中性脂肪值上昇。

 

異常值時可能的疾病

●疾病引起的高值

中性脂肪值若在150mg/dl以上,就可能是如下的疾病。

〔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幾乎都是缺乏分解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酵素,很少當作是疾病。

〔其他疾病〕

庫辛氏病,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糖尿病等會使膽固醇和中性脂肪增高。

〔肥胖〕

中性脂肪顯示高值的原因就是肥胖,中性脂肪會隨著肥胖程度而增高,60幾歲的女性值會較高,可能是因為肥胖和運動不足。

〔飲食與喝酒〕

攝食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等高卡洛里的食物,中性脂肪就會增加,平時經常喝酒的人也會上升;但禁酒2-3星期即可改善。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控制

 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是先天的,故必須在醫院接受精密檢查和治療。另外,大多數高值的人,都是肥胖,吃大多,運動不足,喝酒引起的,而且是造成心肌梗塞,腦血管障礙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原因,所以在家庭控制最為重要。

  喝酒的人應禁酒或節制喝酒次數,肥胖或運動不足的人,應養成運動的習慣,控制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多的食物等,大概就可以改善。



膽固醇

 膽固醇過高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病變,是頭號殺手,許多人聞膽固醇色變而拒絕美食。膽固醇從何而來?它對人體只有弊而無利嗎?專家建議,現代人應將認識它、預防它、治療它,視為當務之急。

 

膽固醇從哪裡來?

 膽固醇可由肝臟自行合成,也可由動物性食物中攝取。一個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液中,約含有100克至120克的膽固醇;其中約2/3是由肝臟和小腸壁製造而來,另外約1/3則由食物中取得。

  在正常情況下,身體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與經食物攝取的膽固醇,會保持一定的比例,不會有膽固醇過高之虞。但現代人的營養過剩,加上運動量不足、情緒緊張,就會擾亂身體的調節作用,產生病變。

 

膽固醇異常的誘因

高膽固醇血症可謂是文明社會的產物,它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l遺傳
雙親中一人帶因,其發病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且多在60歲以前就引發血管硬化、心臟病。若雙親皆帶因,則更為嚴重。

l飲食習慣偏差
長期嗜油脂與熱量攝取過高的人及抽菸的人,其膽固醇易過高。

l運動量不足
現代人的活動機會相當少,加上生活在都市型態的狹小空間裡,休閒與運動的機會不足,使熱量的攝取與消耗無法平衡,增高膽固醇的數值。

l情緒異常
緊張的生活、不安的情緒,會使得內分泌紊亂,進而使人體內的膽固醇產生異常。

l疾病與藥物
有些藥物會影響代謝,引發血中高膽固醇。而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變、肝臟病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高血壓、膽道阻塞或肥胖症等,也較容易引發高膽固醇症。

 

膽固醇有好有壞

與膽固醇相關的脂蛋白,主要有下列三種──

l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
負責從肝臟將脂質攜帶至全身各組織,此時VLDL也會轉變為LDL。

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身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LDL運送至全身各部位,若過多將對人體不利,因而被稱為「壞」的膽固醇,是造成血管阻塞、硬化的元凶。

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一種對人體有利的「好」膽固醇,可將黏在血管上多餘的LDL運送回肝臟排除,有保護血管的功能。

 

標準的膽固醇值為何?

 一般來說,只要血中總膽固醇值每百毫升達240毫克時,即可視為膽固醇過高。但現在醫界更直接以血中高(好)、低(壞)密度脂蛋白的值,最為診斷依據。醫師表示,當HDL低於35mg/dl時,即需進一步檢查;如果LDL超過160mg/dl時,則表示膽固醇過高了。

 

膽固醇的重要性

 目前醫學證實,膽固醇對人體健康,具有以下的重要性──

1. 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缺乏時細胞就無法完整。

2. 皮膚中的膽固醇經陽光的紫外線照射後,可轉化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

3. 膽固醇是製造腎上腺素荷爾蒙、性荷爾蒙的要素。

4. 膽固醇可轉變為膽酸,以助人體消化脂肪。

5. 膽固醇可促進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功能。

6. 膽固醇可保護紅血球不被破壞,增長紅血球壽命,防貧血。

7. 膽固醇對於血管脆弱、老化的部分,具有保護作用。

8. 膽固醇中的好成分HDL,會混在血液循環中,將多餘的壞膽固醇,自血管壁帶回肝臟。

 

長期過低也是疾病

血中膽固醇含量長期太低的人,容易誘發下列的身心症狀:

1.思考力下降、反應遲鈍,加速腦部老化,易誘發老人痴呆症。

2.身體機能缺乏膽固醇的運作,會提早衰老、加速死亡。

3.血管失去膽固醇的保護,也會變得鬆弱易破裂,導致腦與心血管的病變。

4.發育中的孩童若膽固醇不足,會引起營養不良、發育受阻礙。

5.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要素,如果含量太低時,會使心肌細胞功能衰退,抗癌能力下降,而增加罹患大腸癌和肺癌的機會。

6.膽固醇在組織細胞內會形成荷爾蒙,有助於男性精蟲、攝護腺素及男性荷爾蒙的製造因此長期的不足,將使性功能減退,甚而影響生育能力。

7.缺乏旺盛的挑戰力與企圖心,對金錢、地位、學業的佔有慾與競爭心都不強。

8.容易出現消極、憂鬱的心理,甚至有幻聽、幻覺、暴力或自殺的傾向。

 

高膽固醇將引發心血管及腦病變

 膽固醇是許多慢性疾病的推進器,且隨年歲漸趨嚴重,一旦遇危險因素即會出狀況。長期高膽固醇將引起下列疾病──

l動脈硬化
體內若膽固醇過高,再加上中性脂肪異常,將導致動脈硬化,使血流變不順、血液易凝結、血管受阻塞,而引起局部細胞死亡。

l狹心症
若心臟周圍的冠狀動脈也硬化時,心臟將無法獲得足夠的氧及養分,患者胸部將產生巨痛和強烈的壓迫感。

l心肌梗塞
比狹心症危險的病症,也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l中風
膽固醇過高會使腦血管障礙,產生腦血管破裂或阻塞等現象,導致腦溢血或腦梗塞。

l糖尿病
膽固醇與胰島素有密切關係,因此糖尿病患者通常合併高膽固醇血症。

l中樞性眩暈
因椎基底動脈硬化而導致頸部僵硬、緊繃、痠痛及耳鳴、嘔吐、頭暈。

 

飲食清淡勤運動常做健檢是良方

 防治膽固醇異常須從降低壞膽固醇,增加好膽固醇做起,專家建議注意下列事項──

l定期做膽固醇檢查,隨時掌握正確數值。

l飲食求清淡,選擇低膽固醇,控制每日攝取量在300克以下,並注意熱量的攝取。

l少量飲酒,能增加好膽固醇,且使血液不易結塊,但勿酗酒。

l抽菸易破壞好膽固醇,戒菸可讓好膽固醇回升。

l不生氣、緊張,並且重視休閒活動,均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

l運動的選擇以耐力性訓練為佳,如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打太極拳等,每週儘量維持在3至5回,運動時間為20至60分鐘。在開始運動前最好先做「體適能檢測」,由專家開立運動處方,較為安全且有效。



如果飲食、運動治療無效時,即須接受藥物治療。

血壓檢查

高血壓是血壓超過正常範圍。也就是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水銀柱。

血壓是什麼? 血壓是血流衝擊血管壁引起的一種壓力。

收縮壓是什麼? 心臟收縮時,所測得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

舒張壓是什麼? 心臟舒張時,所測得血管壁所承受的壓力。舒張壓值小於收縮壓值。

正常血壓的範圍是什麼? 收縮壓在130毫米水銀柱以下,舒張壓在85毫米水銀柱以下。

收縮壓在130至139毫米水銀柱,舒張壓在85至89毫米水銀柱之間者稱為正常但偏高之血壓。

 

高血壓患者注意事項:

定期做血壓的檢查。
注意自己的體重,使其維持在理想體重範圍內。
食用限鈉、低油飲食,並增加鉀的攝取量。
不要吸菸、喝酒。
經常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發生。
不要用太冷、太熱的水洗澡或浸泡過久。
做適度的運動。
要有充份的睡眠與休息,不要焦燥激動。
 

高血壓與飲食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鈉的攝取量與高血壓罹患率成正比,也就是說鈉量攝取過多時,高血壓的罹患率相對地提高。而肥胖也是造

成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因此鈉量的限制及理想體重的維持是預防高血壓的重點。

 
鈉是什麼?

鈉是礦物質的一種,是人體調節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攝取過多時,易罹患高血壓,攝取太少或缺乏時,會有疲勞、虛弱、倦怠的現象。鈉可以從自然食物、加工食品、調味品或芋些藥物中獲得,而其最主要來源是食鹽,食鹽中約含有40%的鈉,即一公克食鹽中含有400毫克的鈉。

 

烹調限鈉飲食的小小提示

酸味 在烹調時使用醋、檸檬、蘋果、鳳梨、蕃茄等,可增加風味。

糖醋 烹調時使用糖醋來調味,可增添 食物甜酸的風味。

油脂 使用植物油來炸或炒然後再加上檸檬片,可增添食物的風味。

甘美味 使用香菜、草菇、海帶來增添食物的美味。

鮮味 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保持食物的原有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用量。

中藥材與香辛料 使用人參、當歸、枸杞、川芎、紅棗、黑棗等中藥材及香辛料,可以減少鹽量的添加。

焦味 可以使用烤、燻的烹調方式,使食物產生特殊的焦味,再淋上檸檬汁,即可降低因少放鹽的淡而無味。

低鹽佐料 多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低鹽佐料,或味道強烈的蔬菜,如洋蔥,利用其特殊香味,達到變化食物風味的目的。

低鈉調味品 可使用含鈉量較低的低鈉醬油或食鹽來代替調味,但須按照營養師指導使用。

 

一、適當運動的重要性

1.增進心肺功能。

2.消除情緒緊張。

3.避免便祕。

 

二、高血壓病人可以做的運動

1.室內運動

握拳運動 將手指伸直,再握拳用力,然後慢慢地放鬆手指,反覆重作,依體力及症狀,決定運動時間、次數。

屈腿運動 俯臥,儘可能彎曲小腿,放下,左右腳交互做。

腹部肌肉收縮運動 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吸氣時腹部肌肉用力外張;呼氣時,腹部肌肉用力收縮,反覆地做,每次做2至3分鐘。

甩手運動 雙足站立,雙手不停地上下左右甩動,約3至5分鐘。

2.室外運動

散步

慢跑

高爾夫球

園藝工作

 

三、運動的時間

 每日上、下午各作約20分鐘,要有恆心及規律。

 

四、出現下列情形不宜繼續運動:

胸部不舒服。

臉色潮紅。

出汗過多。

脈搏跳動超過每分鐘120次。

頭痛、頭暈。

 

調味品中的鈉含量如何換算呢?

 1茶匙食鹽=2湯匙醬油
 1茶匙食鹽=5茶匙味精
 1茶匙食鹽=5茶匙烏醋
 1茶匙食鹽=12 ½茶匙番茄醬

人體的構造、生理

敘述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做為瞭解健康檢查的結果
為了要瞭解身體檢查、健康檢查的真實意義,我們需要先瞭解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因為大家都在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已學過人體的生理衛生,因此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講的,只是簡單地整理和復習一下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做為瞭解本書中的內容說明的幫忙。

人體可以分為三部份:

1. 頭部、2. 四肢、3. 軀幹

軀幹可再分為上、下兩部分:(胸腔和腹腔)

* 1) 胸腔(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大動脈)
* 2) 腹腔(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 子宮、卵巢 、輸卵管、脾臟)

人體的構造
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體,所以不必多加解釋,大家都會很容易了解人體是由「頭部」 ,「四肢」,和「軀幹」三部分所構成。

1) 頭部:
頭部就在軀幹上,由頸部支撐著。整個頭部由頭蓋骨和下顎骨所組成,從外觀我們可以看到代表面貌(如五官端正)的所謂的五官-五種生理器官:耳朵(聽覺)、眼睛(視覺)、鼻子(嗅覺)和嘴吧-舌頭(味覺),這樣好像少了一官,其實不然,還有一官是主管觸覺的皮膚。頭蓋骨保護著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 -腦(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是生命的總指揮,總樞紐,一個人的思想、知覺、運動、情感都由大腦來主宰,當大腦失去其生理作用的時候,一個人可以算是已經死亡,因此當證實腦死時,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了。不過腦死的定義很複雜,雖有法律嚴格訂定,各國家的法律定義也有所不同,要宣佈腦死須由幾位專家在設備很完整的醫院慎重來做。

2). 四肢:有上肢和下肢,各分左、右成為對稱共為四肢。

3). 軀幹:
軀幹容納著一般所謂的五臟六腑,就是內部臟器。但是五臟六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就不止這些數目,不但如此,同名稱不一定指的是同一臟器,例如傳統醫學的脾跟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而對各臟器的功能的瞭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以將傳統醫學所指的器官、診斷、用詞,跟現代醫學所指的同名器官用詞混為一談,如果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把事情弄糟了。

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個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的肌肉膜把它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胸腔在中間又有個縱隔腔,除了肺臟外其他臟器都在「縱隔腔」中,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 「卵巢」、「輸卵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

自從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以後,我們都知道「細胞」是外圍由膜所圍成的小房間,生物在這個小房間裡面經營生命現象。「細胞」是構成人體也是生物的最小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生物至少由一個細胞所構成,而人體中總共約有一百兆(萬億)個細胞。形狀和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而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如胃、肝臟、心臟等。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如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曩、胰臟等器官集合起來,專門從事跟消化有關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支氣管,氣管,肺臟等器官集合起來一起從事有關呼吸的工作,就叫做「呼吸系統」。有時候一個器官系統可以由其功能的類型再細分為兩個以上的次系統,如消化系統中具有主管食物通過、消化、吸收功能的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器官就統稱叫做「消化管(道)系統」,而具有分泌幫助消化的消化液的功能的肝臟、膽囊、胰臟就統稱為「肝膽胰系統」。

各器官系統的構造與生理功能:
人體因其生理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十二個系統

1. 心臟血管系
2. 呼吸系
3. 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4. 腎臟泌尿系
5. 內分泌系(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副甲狀腺)
6. 新陳代謝系
7. 血液淋巴系
8. 皮膚
9. 神經系
10. 肌肉骨骼系
11. 生殖系
12. 免疫系

內科和小兒科的疾病,大致上就依照這一種功能別的區別來分類,因此大家到各綜合醫院看病的時候,就要看分別屬於哪一種疾病而到各分科門診就診看病了。但常常有些自覺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的,可以知道是屬於哪一種器官系統的疾病,會讓病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的情形發生,這個時候就不妨先看「家醫科」或「一般內科」,這樣醫師如果認為你的疾病應該看哪一科分科比較適當時,他自然就會把你介紹到適當的專科去就診。也常有病人自己以為是某一種器官的疾病,其實是另外一種器官的疾病,有時候連看病的醫師也有可能診斷錯的情形,但只要是經過訓練的醫師,很快會找出真正的病原屬性,而把你介紹到該病的專家,因此大家不要擔心,只要找對了醫師都不會有問題。譬如,心臟病的發作常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病人或醫師起初會以為是腸胃的問題而找腸胃科醫師的情形發生,甚至肺炎也有以腹痛為主要症狀的情形。一句話,疾病的診斷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我還要多加一句話,不要找所謂的名醫,一定要找看病謹慎、仔細,有耐心細聽病人敘述病情的醫師;但病人也不要太囉唆,後面還有病人在等喔,醫師是屬於所有病人的,不是你一個人的。

1)心臟血管系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是從燃燒「營養素」來獲得,為了燃燒「營養素」需要「氧」,而為了要把營養素和氧搬運到每一個細胞的時候就需要輸送系統,心臟血管系就是扮演這一種輸送系統的器官系統。大大小小的血管把心臟和各器官、組織、細胞間連接起來執行著這種工作。氧從肺臟細胞被搬到各細胞,而各種營養素則由小腸吸收後最初被搬到肝臟,然後在肝臟被精製變成各種營養份後,被搬運到各器官的細胞。在這一種搬運維持生命所需的氧和營養分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扮演著整個輸送系統的中心幫浦的角色,靠著心臟二十四小時,又是一輩子不停的一縮一鬆的運動,才能維持這龐大複雜的輸送系統的運作,而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扮演著輸送管的角色。當這一個輸送系統停止的時候,就是人體生命的一卷的結束。雖然人體的每一種器官系統都是很重要而各有所負責的不同功能,但只要心臟血管系停止做工三分鐘,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因此可知心臟血管系的重要性了。

在前面已提過,心臟扮演著整個人體血液循環的中心幫浦的角色。心臟內部分成四個腔室,就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是把血液從心臟送出去到身體各器官的機器房,「左心室」將血液送到身體全部的器官組織,但是「右心室」則只把血液送到肺臟,在肺臟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換成氧。「心房」是回收血液的機器房,「右心房」回收由身體全部器官、組織回來的血液,而「左心房」則只回收從肺臟回來的充滿氧的血液。

各心室和心房的出口或進口,都連結著大血管,送血液出去的叫做動脈,進來的叫做靜脈;身體的各器官也都有進入和出去的血管,因此這個動脈和靜脈的名稱也照樣適用於進出各器官的血管。跟心臟四個腔室連結的大血管各叫做大動脈(左心室),肺動脈(右心室),肺靜脈(左心房),上、下大靜脈(右心房)。為了阻止血液的回流,左、右心室和心房之間及各心室、心房的血液進、出口和動、靜脈之間都有「瓣膜」,如僧帽瓣(左心房~左心室),三尖瓣(右心房 ~ 右心室),大動脈瓣(左心室 ~ 大動脈),肺動脈瓣(右心室 ~肺動脈)。給心臟本身送血液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

心臟是由很厚的特殊肌肉「心肌」所構成。心臟的各房、室的最內層跟流動的血液接觸的一面叫做「心內膜」而整個心臟的最外層由「心囊」包圍。而心臟之所以會不停不休地做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肌內另有一特殊刺激傳導路徑的關係。這個傳導系統,不停地將刺激傳至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不停地收縮。這個系統的刺激源頭是在右心房近上腔靜脈處的「竇房結」,然後刺激首先傳到心房引起心房的收縮,同時也傳到心房中隔的近心室處的「房室結」,接著傳到「希氏束」,再至「傳導腳」後,把訊息傳到左、右兩心室而使心室收縮。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大堆的專有名詞呢?因為這些部位都會引起或發生疾病,而所呈現的症狀都不一樣。

2)呼吸系
在上面我們已提過為了人體要維持生命需要「營養素」和「氧」。「營養素」是從「消化管」的進口,也就是從口(嘴吧)攝取來補充,有關消化系統我們會在下一節談到,而「氧」則經由「呼吸系統」也就是從鼻子吸進空氣來補充供應。呼吸系統分兩大部分,「肺臟」和「呼吸道」。肺臟分為左、右兩個,呼吸道是空氣要到肺臟的通道,從「鼻孔」開始到「氣管」,然後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右肺,「支氣管」像樹枝一樣越分越細,從「支氣管」到「小支氣管」到「細支氣管」,最後到達最末端的最小單位叫做「肺泡」。肺臟裡充滿著氣管系、動脈、靜脈和它們的小分支。

「肺泡」約有三億多個,肺泡周圍有很多「毛細血管」像魚網一樣網住,在細支氣管末端像一把把葡萄一樣充滿在全肺臟。肺泡是體內唯一可供氣體交換和氣體擴散的場所,人的肺泡可提供做擴散的表面積約有60 ~ 80平方公尺那麼大,差不多跟一個網球場一樣的大小。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就從鼻孔進來,先通過「喉」、「氣管」後到達「支氣管」,最後到「肺泡」,同時肺臟裡的循環系統(血管)的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也到達肺胞,就在這裡「肺泡」空氣中的「氧」跟「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交換下來,這個動作叫做人體的「外呼吸」或「肺呼吸」,人體獲得了所需要的「氧」也排出了多餘的「二氧化碳」,而滿載著新鮮氧的血液,經循環系的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毛細血管,把氧給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交換出來,這叫做「內呼吸」或「組織呼吸」,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裡經過靜脈到心臟再送到肺臟的肺泡跟氧交換,一直這樣循環來維持人體所需要的氧。

這一種呼吸的動作,成年人在安靜的狀態下每分鐘需要約 250 ml的氧,也送出約 200 ml的二氧化碳,為這需要,肺每次呼吸約500 ml 的空氣,而每分鐘約 15 ~ 20 次的呼吸。當運動的時候因為需要更多量的氧,每次呼吸的量也就大,每分鐘的次數也增加。再來,這些呼吸動作是由橫隔膜和肋骨肌等的收縮來執行,而主宰這個動作的是神經系統和化學作用的整體性調節。人體在腦基底部份的延髓,有個呼吸中樞在統御調節呼吸肌(做呼吸動作的肌肉)的動作,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低氧狀況,會刺激這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工作,就是調節人體生理狀況之主要機制之一,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當人體有狀況(如生病、運動)時,這一機制就會做適當的調節動作,譬如,血液中的氧氣缺少或二氧化碳增加的時候,呼吸中樞就受到刺激而增加換氣的動作來回復正常的狀態,這叫做呼吸的化學調節。但是呼吸和心臟的跳動不一樣可以短時間由意志來把呼吸停下來,心臟就不能說要停就把它停下來,不過在睡覺的時候呼吸就由呼吸中心來自動控制。

3)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道、胰臟。這些器官都是屬於同一個器官系統,是主管身體的消化機能的器官系統。為什麼呢?大家都會有些不明白及問號。食道、胃、小腸、大腸叫做消化系統大家都不會有疑問,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吃了食物以後,食物在通過這些器官時,被消化後營養分則被吸收,剩下的渣滓就變成糞便排泄到體外,所以叫做消化系器官並無問題。因為這些器官都是管腔,裡面是空洞的,所以也就叫做「消化管」,但是大家卻忘記了,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的時候,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忙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需要生成製造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而肝臟、膽道系統、胰臟正是製造和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份子。

所謂「腸胃道」是從口腔開始進入,依序到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上行、橫行、下行、乙狀)一直到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最後從肛門出去的食物經過的路徑管道。習慣上從食道到十二指腸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而上行、下行、橫行、乙狀大腸和直腸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則屬於「小腸」。

大家都有經驗,當肝臟有病而到綜合醫院看病時,常常不知道應該看哪一科,我也常被來看腸胃病的病人問"我有肝病,要到哪一科去看?"的經驗。因為有些醫院只掛了「消化科」或「胃腸科」,而沒有掛「肝臟科或肝病科」的招牌。其實肝病就包括在消化科或胃腸科疾病裡面,而由這些科的專家或醫師來診療。有些醫院就知道有這麼一個缺失或謎題,而掛了「腸胃肝膽科」的招牌。而且這些科不但診療「肝臟」和「膽道」的疾病,還包括診療「胰臟」的疾病。

肝臟在哪裡?

首先讓我們先來瞭解,究竟肝臟是在身體的什麼地方。在前面我們已提過,我們的軀幹,就是胴體分上下兩個腔洞,胸腔和腹腔,中間有一層厚膜隔著就是橫隔膜,肝臟就在腹腔中。肝臟之位置,就在腹腔的最上面,也就是右側橫隔膜之下,前面整個被右胸廓下部的肋骨所蓋住,而它的下端,也不超出右側最下面的肋骨,所以正常的肝臟從腹壁上面是能摸不到的。

肝臟對身體有什麼用處?

肝臟的構造組織由四種不同功能的部門,醫學上也叫做「系統」的部門所組成﹐而其中有兩個系統是肝臟所特有的部門,也是肝臟的主要構造組織。其中的第一個系統叫做「肝細胞系統」,另一個叫做「膽道系統」。其他兩個系統,是別的器官也一樣有的組織系統,就是「血管系統」和「網狀內皮組織系統」。

肝細胞

那麼,肝臟究竟有什麼功能?也就是說,肝臟在人體中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為了維持一個人的生命,需要兩大要素,就是各種「營養素」和「氧」,而「肝細胞」就是處理其中的營養素部分的器官系統。當我們吃了食物時,在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在腸管中被消化後,由腸管的管壁吸收攝取而送到肝臟來,在肝臟,肝細胞就把這些營養素轉換變為身體各器官組織所需要的物質或成分,準備讓各器官組織來利用。

人體的組織是由三大營養要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所組成的,因此肝臟有主掌維持身體生命的三大營養素的新陳代謝的機能外,肝臟還有行使藥物和毒素的新陳代謝及排泄的機能。肝細胞不但利用由消化管吸收來的營養素,生成身體各器官組織所需的成份,提供各器官之需外,也執行把各器官組織所生成的成分,轉換為其他各器官所需的成分,在各器官之間做互相轉換的工作。

膽道系統 膽汁

「膽道系統」是分泌、輸送膽汁的器官。「膽汁」是肝細胞所生成,而經膽道分泌出來的液狀物質。「膽汁」中含有膽紅素、各種膽汁酸及電解質等物質。膽道系統,從在肝細胞間的最細的毛細膽管開始,經過細膽管、小膽管、肝管及總輸膽管,最後開口在十二指腸。膽汁在肝細胞生成後,就經過這個管道被排泄出到十二指腸。膽汁在小腸中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幫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這是肝臟為維持人體生命所扮演的另一種角色。

膽紅素

「膽紅素」是血液的紅血球經過新陳代謝後的廢棄物。大家都知道,我們體內的血液中有三種主要的成分,就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其中的紅血球,負責把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從肺部搬運到各器官的工作。紅血球是在骨髓中製造出來的,因為它們的生命只有一百二十天,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我們的身體中,每天有一百二十分之一的老衰的紅血球被破壞,同時每天需要製造等於全部血液中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的新紅血球出來。

膽紅素就是從被破壞的老衰紅血球所產生出來的廢棄物。這個廢棄物對身體並沒有用處,但一定要從身體中排泄出去。膽紅素在肝細胞中被處理後,經過膽道系統被排出到十二指腸,它到腸管(小腸,大腸)後,最後大部分就和糞便混在一起,從肛門被排出到體外,而一部分就在腸管被吸收後再回到肝臟,其中一小部分就經過轉換後,另外從腎臟在尿中排泄到體外。

膽紅素雖然對於身體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它一定要經過肝細胞和膽道系統把它處理排泄掉,所以當肝細胞或膽道有傷害的時候,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就會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就會上升,所以肝細胞或膽道的傷害,就會在血清中的膽紅素的濃度上反映出來,因此可以由測定血清膽紅素的濃度,而瞭解肝細胞或膽道的受傷或阻塞的程度。

膽汁酸

在膽汁中的「膽汁酸」,也是肝細胞從血液中的膽固醇,或其它脂質製造出來的成分。但是「膽汁酸」和「膽紅素」有很大的不同,膽紅素是廢棄物,對於身體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膽汁酸對於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的吸收,是不可或缺的。它雖然跟膽紅素一樣,在膽汁中經膽道系統分泌到腸管,但膽汁酸就在腸管內幫助食物中之脂質的乳化及吸收,最後大部分的膽汁酸在腸管被再吸收而再回到肝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循環,這種現象叫做「腸肝循環」。

肝臟的特殊血液循環 - 門靜脈

肝臟的第三個系統是「血液循環系」。肝臟的血液循環系統跟其他器官的血液循環系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雙重的循環。所謂雙重循環,就是除了其器官也同樣有的,屬於大循環系的肝的動、靜脈外,還有一個叫做「門靜脈」的血液循環系統。由大循環的肝動脈來的血液,供給氧及營養分給肝臟,而門靜脈是彙集從各消化管回流而來的靜脈血,流入肝臟的血液循環系。門靜脈所流的血液中,除了含有從消化管壁吸收而來的各種營養分外,同時也含有各種不屬於人體的外來物質,就是「異物」。

這些營養分及對身體會產生危害的外來物質,都是經由門靜脈被搬運到肝臟來接受處理。其中營養分經處理後,被利用為維持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外來異物則經過處理後被破壞而消除掉。

肝臟的網狀內皮系(衛兵) - 克布霍 (Kupffer) 細胞

肝臟的另一系統是「網狀內皮系統」。這個組織系統具有捕捉在前面所提的,從腸管吸收進來的,不屬於身體本身的外來異物而把它除掉的作用,也就是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來因素的侵襲攻擊的作用,是一種「防衛系統」。

肝臟的網狀內皮系的「克布霍細胞」就是要執行這一種功能的系統,可以說,克布霍細胞是肝臟要防守從腸道路徑侵入人體的外敵的「守衛兵」。因此當肝臟受損傷時,這種肝臟的功能作用或能力,隨著受損的程度也會減低,就是不能百分之一百執行它的任務,也就是說,肝臟的保護身體受外來的侵襲的能力也會降低。因此,肝臟長時間受損傷的時候,抵抗外來異物的能力也會降低,也就無法截住、捕捉「外來異物」進入體內,結果免疫系統就產生對付外來異物(抗原)的「抗體」,「抗體」就是「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上升,可以做為檢驗肝的損傷的指標。

所以說,肝臟具有維持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新陳代謝、各種毒素的代謝去除、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及保護身體免受外來因素侵襲、傷害的功能。

4)腎臟泌尿系
一般常識上,大家都知道「腎臟」跟「尿」有關係,也知道「泌尿器官」是跟「排尿」有關係。大家也知道腎臟就是俗語所說的「腰子」,就在背部靠近腰的部位。沒有錯,腎臟就是在腹腔中靠背部而較上面的地方,所以很多人當有腰背部酸痛或不舒服的時候,就馬上會連想到是不是腎臟出了毛病。這一種連想並沒有錯,只是大家,大概是傳統醫學的關係吧,都以為腎臟跟性有關係,而「性」是人生上最重要的生理要件,因此一有腰酸背痛就會馬上連想到腎臟,進一步再連想到性的能力是否受損,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除了泌尿器的末端和外生殖器在一起或很接近外,腎臟和「性」是扯不上任何關係的。例如在男性,在腎臟製造出來的尿,最後積蓄在膀胱,然後經過尿道到體外,而尿道是在陰莖中間通過一直到尿道口。陰莖是性交時所必須的男性性器官,精液也是通過尿道出來,但是這並不表示腎臟和性有任何關係,只是尿和精液最後經過同一個通道開口到體外而已。女性的尿道的開口就在陰道上面的位置,很小的一個開口,因此自己不容易看到,陰道和尿道是各自分開獨立的,沒有任何關係。陰道就是女性性交時的性器,也是生產嬰兒時的通道,如此只跟泌尿系的末端開口有一點地緣關係而已。老實說有不少女性,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陰道和尿道互相的位置關係。

腎臟泌尿系統可分為兩大部分,即腎臟和輸尿管道部分。腎臟是製造尿液的器官,而輸尿管道系統是要排泄腎臟所製造的尿液的通路管道。輸尿管道系統由上端接在腎臟的腎盂的「輸尿管」開始,下端接到「膀胱」-儲蓄尿液的器官,再由膀胱下來就是要排尿的「尿道」。

「腎臟」在人體的腰背部腹腔內,左右各一個,每一個腎臟的重量約為150公克。每天約有 150~180 公升的血液要通過腎臟,就是一個人的全身的血液每天要通過腎臟 40 ~50 次。每一個腎臟約有一百萬個叫做「腎單位」的單位,是由叫做「腎小球」的由很多毛細血管所成的小球和接在小球下面的「細尿管」所組成。血液通過腎小球時,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和水分都會被篩濾出來到細尿管,這一種液體叫做「濾出液」。「濾出液」由溶在水分中的物質-「溶質」和水分所組成。「溶質」中的物質有:氨基酸、葡萄糖、維他命、各種電解質、由體內排泄出來的廢棄物質等。

從上面的說明大家,也許會嚇一跳,也會有疑問,一天有150公升的尿在腎臟製造出來,那就一天一直在解尿也解不完了嗎?不必急,我還沒有講完呢,因為還有下一半還沒有講。在腎小球製造出來的濾出液在進入細尿管後,細尿管就執行它的工作,就是再吸收這些濾出液回血液中。絕大部分的水分和身體所需要的物質都被再吸收回去,結果真正剩下來被排出到體外的尿液的量,只有總濾出液的一百分之一而已,就是1.0~1.5公升,這就符合大家所能瞭解的每天的排尿量了。腎臟的任何部位或輸尿系統的任何一 部份出了毛病,腎臟泌尿系統就是有病了;但是跟「性」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5)內分泌系(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等)
內分泌系器官是大家一般所說的分泌「荷爾蒙」(激素)的器官。那麼,什麼叫做「荷爾蒙」呢?大家又有一點迷糊了,想不出所以然來。這麼複雜的人體要維持生命總需要一個指揮系統,就是神經系統,身體的各器官組織受到神經組織的作用來控制其整個生理活動,此外,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也會受到另外一種化學物質的影響控制其生理活動,而這一種物質又不是各器官本身所產生的,而是由本身以外的器官生成分泌後,經過血液的流動帶來的,這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荷爾蒙」也叫做「激素」。而分泌「荷爾蒙」的組織器官,因沒有管道引流其分泌物質出來,而是經由血液的流動被帶到其他器官組織後對其器官組織的細胞發揮其作用,因此就叫做「內分泌腺」。而和內分泌腺相對的器官叫做「外分泌腺」,這一種腺體就有導管把所分泌出來的物質引流到消化管或氣管道管腔等,會通到體外的管腔或體表,來執行各分泌物的生理作用或做排泄之用。如消化管內的消化腺(分泌各種幫助消化的消化酵素)、唾液腺、汗腺等就是。

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或性腺等分泌出來的分泌物就是屬於內分泌物質,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荷爾蒙」。因為一般觀念上都把「荷爾蒙」一詞跟「性腺的內分泌物質」劃上等號,所以都以為「荷爾蒙」就是指「性腺」所分泌的物質而與性有關係,其實「性腺內分泌物質」不過是內分泌物質的一種而已。

內分泌腺中我們比較熟習的是甲狀腺,其他還有腦下垂體、副甲狀腺、腎上腺、男女性腺等。除了這些外,還有胰臟中的胰島腺所分泌的胰島素,就和血糖的調節有關(因跟新陳代謝有關,有時候分類為新陳代謝有關系統,有時候也把內分泌系統與新陳代謝系統放在一起處理)。

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都是各自獨立的器官,但在生理作用上,從腦下垂體開始一個個依序影響控制下來,因此可以說互相有緊密的上下連帶關係。因此,下游器官疾病的症狀表現,常常是上游器官的疾病一直影響下來的,因此有可能是最上游器官所發生的毛病的症狀。

除了甲狀腺的疾病較常見,而較有特徵性的症狀,因此是健康檢查的標的疾病之一種外,其他腦下垂體、腎上腺和性腺的疾病就因症狀不太明顯而不容易發現,或反過來則因為症狀太過於明顯而未做健康檢查之前就會就醫診查,因此平常不是健康檢查的對象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等,就在平常就有明顯的症狀,所以不會等到健康檢查才查出,早就求醫診治了。

7)胰臟和胰島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的後下方的橫形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二百五十公克,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是(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兩個部分。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點綴在胰臟的外分泌腺中,有約一百萬個由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荷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也就是跟糖尿病有關的部分。

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主要分泌的賀爾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胰島素。胰島可隨時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分秒變化,而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循環全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根鑰匙,能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讓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者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好的時候(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因為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而引起血糖的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狀況。

7)新陳代謝:
在上面已提到,所謂新陳代謝的疾病有些本來是屬於內分泌系統的疾病,但有些則並沒有專屬的器官,只是其本質上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較有明顯的關係,因此常常就另闢一科系做研究、診治。所謂新陳代謝作用是食物被人體吸收後,經過物理和化學作用過程而合成為複雜物質,這叫做同化或合成代謝作用,而複雜物質再轉化為較簡單的物質,這叫做異化分解代謝作用,這個作用同時會產生人體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這些人體新陳代謝的物質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葡萄糖、脂質(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鐵、銅、蛋白質、鈣、鈉、鉀等。其中葡萄糖和胰臟的胰島腺,脂質、蛋白質和胰臟的外分泌腺,鈣和副甲狀腺有直接和密切的關係。

8)血液、淋巴系:
人體中的循環系統是把人體各部分所需的氧和營養素搬運到身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一種交通管道系統。循環系的大小血管可以比喻成四通八達的水路或者是管狀道路,由國道、省道、縣道、街道、巷道一直到家門口,再由家門口反方向一直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心臟。水路中有水流而道路上則有車輛的流動,而血管中有血流,也可以說是連綿不斷的車量的流動-車流。這些水流或車流可以搬運貨物,而血液就是等於這些在血管中搬運貨物的車流,這樣血液在循環系的大小道路上扮演搬運營養素和氧的車流的角色。

血液中有「血球」和「血漿」兩種成份。

「血漿」中含有各種由消化管腔吸收來的營養分和在各器官所生成的各種維持生命的許多種物質成份,這些營養素和維持生命的成分,就靠血漿在血管中的流動,就是血流,不斷地移動到身體各部份去做其維持生命之工作。

「血球」是血液中的使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到的有形成份。血液中有三種不同的血球,這些血球各具有它們特殊的不同的功能。這三種血球各叫做「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紅血球」有搬運氧到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血小板」有執行血液凝固的功能,而「白血球」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以及腫瘍細胞等保護身體的功能。

白血球又再分為「顆粒球」、「單核球」、「淋巴球」三種類型,而顆粒球可以再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嗜鹼性」三種顆粒球。

大家都看過雞骨或豬或牛的骨頭吧,把這骨頭折斷或打碎時,大家會看到血紅色的漿流出來,這個叫做「骨髓」,而在上面所提到的血球就是在骨髓中製造後送出到血液中來的,也就是說骨髓是製造血球的工廠。

這些血球在骨髓中的最原始形態的細胞叫做幹細胞 (stem cell),這一種母細胞因為能朝向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種形態的細胞分化發展,因此也叫做多能造血幹細胞 (pluripotenti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骨髓中的母細胞先分化為(一)骨髓系幹細胞和(二)淋巴系幹細胞,而骨髓系幹細胞再分化為生產1. 顆粒性白血球系的母細胞(60-70%),2. 生產紅血球的紅血球系母細胞(20-30%),和 3. 產生血小板的巨核細胞系母細胞 (10 %)。淋巴系的母細胞則分化為T-淋巴細胞系和B-淋巴細胞系的淋巴球。

顆粒性白血球的母細胞再分化為嗜中性、嗜酸性、嗜鹼性顆粒球、巨噬細胞和單核球等白血球。在骨髓中顆粒性白血球系和紅血球系的血球的比例約為 3.0 ~ 3.5 : 1,因為白血球的生命過於短暫,這個比例是可以了解的。「嗜中性顆粒球」和「單核球」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腫瘍細胞的功能,「嗜酸性」和「嗜鹼性球」則具有與過敏有關的功能。這些血球在人體一旦有病的時候就會有量和質的變化,就是數目的增減和功能作用上的變化。

「淋巴球」也可以再分為「T 細胞」和「B 細胞」兩種淋巴球,而各具有細胞性免疫的作用和液性免疫的作用(抗體的產生)。

白血球能做像阿米巴的運動,就是變動自身的外形來移動。成熟的白血球自骨髓跑到血管內,再從血管跑到組織內。白血球的生命很短,只有數小時 ~數天的生命,紅血球就長多了,有120天的生命,不過要記得喔,是 120 天是四個月而已,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與生命一樣長,你知道我為什麼我要特別提起嗎?因為很多人很怕抽血檢查或者捐血,一聽到要抽血檢查就好像要他們的命似的緊張,其實即使不抽血或捐血,你血液中的紅血球到壽終正寢來到的時候,也會自己破壞掉。

這些血球母細胞在骨髓內一步一步分化到成熟的血球後,這些成熟的血球才會流出到血管的血流中,而還沒有成熟的血球就不會出現在血管的血流中。

當有未成熟的血球出現在血流中的時候,常常是血癌(白血病)或大量出血後才會發生,這個時候,應該立刻找血液科專科醫師接受診察。我們來看看下面簡單的流向圖吧-

骨髓系白血球:自骨髓母細胞 (myeloblast) 按照順序分化成熟 → 前骨髓細胞 → 骨髓細胞 →變形骨髓細胞 → 帶狀(桿狀)核白血球 → 分葉形核白血球,後面兩種血球可以出現在血流中,前三種就不應該出現在血流中。

紅血球系:紅血球母細胞 (erythroblast) 和各階段有核紅血球只有在骨髓中分化,而不該在血流中出現。血流中應該只有無核的紅血球。

血小板系:在骨髓中的巨核細胞 (megakaryocyte) 分化成為血小板後,才會出現在血流中。

簡單說,各種未成熟的血液細胞,在正常狀態下,不會也不應該在周邊(末梢)血液,就是血管中的血液中出現。

9)皮膚: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的外表有皮膚包覆著,而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最大的組織器官。皮膚由兩層組織所構成,外層叫做「表皮」,內層叫做「真皮」。皮膚由纖維質和彈性纖維質組成外還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屬組織,此外還有很多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等組織。

皮膚的機能除了保護從體外來的侵入者,如微生物、放射線等傷害身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外,還有調節人體中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的釋放的功能,也調節體溫使人體保持一定的溫度。皮膚中的血管組織和汗腺對於體溫的調節影響最大,而維他命 D 也是皮膚藉太陽光生成的。這樣,皮膚是一個大而相當複雜的組織器官。皮膚的疾病,不但複雜還很難治癒,而且還有很多皮膚的疾病,並不是皮膚本身的疾病而是其他器官或全身性的疾病所引起的。因為皮膚病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因此在做健康檢查時,檢查的醫師會用視診的檢查法,仔細地看一看有沒有,或診斷出你所得的是哪一種皮膚疾病。

10)腦、神經系:
人體的各部分、器官、組織都有其各自所司的功能,且以這些功能共同來維持生命,其功能作用就是生理作用。但是跟軍隊、機關、團體一樣,要這一團隊發生有效的作用一定要有個總指揮和指揮系統,不然根本就無法使這一團隊做有規律且有效的行動,而在人體中擔任總指揮和傳導命令系統作用的就是腦、神經系統。腦、神經系統可分為腦、脊髓(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周邊或末梢神經)。中樞神經可再分為腦部(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腦部則主管總指揮的工作外,一個人最重要的意識、記憶、智慧、情感都由大腦的最高層來執行。末梢神經則擔任傳達各種由末梢來的資訊給中樞神經(感覺)和由腦部傳達資訊給末梢組織器官(運動)的工作,因此有任何部分的神經發生缺陷或者問題的時候,就隨著發生相當功能的脫落或缺陷出來。

由腦部有十二對神經出來叫做腦神經,腦神經主管五官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面部動作的功能,由脊髓出來的末梢神經叫做脊髓神經,主管軀幹、四肢的感覺和運動。這些神經系的功能上的缺陷,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大多在做一般所謂的理學檢查就是視診和感覺、痛覺、運動的神經系統檢查的時候,可以查得出來,但是做一般的血液和生化檢查的時候,則查不出所以然來。

此外,在內臟、血管、皮膚、分泌腺都有另一種神經系統在調節、維持呼吸、消化、循環、吸收、分泌(消化腺、汗)、生殖的功能,且各有正反兩面的功能(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一種神經系統沒有辦法用意識來控制,因此叫做「自律神經系統」。

11)肌肉、骨骼系
骨骼和骨骼肌是支撐人體的組織,不但如此還能夠使肢體隨意運動。這些組織不但會受傷,折斷,也會因受到感染而發炎,本身也會長出惡性腫瘤,也會有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過來。除了早期的腫瘤因無症狀而不容易被發現外,其他病症都因症狀比較明顯而在早期就會被注意到,很少會留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才發現。

12)生殖系
生殖系統是明顯地不同於其他器官,但因外生殖器和泌尿系統的末端是在一起的,因此男生的生殖系統的疾病,則常由泌尿科的醫師來做診療,而女生則因為與懷孕、生產有關而較特殊,因此另成一專科而由婦產科醫師來診療。其實,生殖系都與性腺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屬於內分泌疾病的症狀的時候,則由內分泌專科的醫師來診治。男生的生殖系器官有:睪丸、副睪丸、輸精管、精囊、攝護腺(前列腺)、陰莖,而女生的生殖器則有: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13)免疫系統和感染
上面所講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組織器官,但是人體上還有一些生理功能是肉眼看不到的組織細胞系統來維持的,如免疫系統就是由淋巴系統的細胞來主持,是人體保護自己的機制系統。免疫系統能夠認識又區別,屬於自己身體的部份和從外面進來的外來侵入份子。我們一般所謂抗原就是從外面進來的侵入份子,就是不屬於我們身體的一份子,如病原菌。當有抗原侵入時,我們的免疫系統馬上就能辨認出,非自己人而產生所謂的抗體來對抗抗原(病原菌),而把它們消滅排除,簡單地說把侵入者殺掉,這就是免疫。免疫系統的機制很複雜,但是要對付外來的侵襲所以是很重要的系統,但是有時候免疫系統也會出差錯,把自己的人當作外來的侵入者來處理,這個時候也成為疾病,這一種疾病就叫做「自體免疫疾病」,是針對自己體內組織抗原產生抗體,而由免疫反應引起的疾病。免疫系統就如同國家的軍隊,是用來對付抵禦外來的敵人,但有時候調節的機制出了問題,卻反而攻擊自己的組織或器官而引發了所謂「自體免疫疾病」,大家最常聽到的全身性紅斑狼瘡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種。科學家因為研究分類上之方便,把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之疾病分為過敏、免疫與風濕三大類。但基本上,過敏疾病的反應是針對外界的過敏原,免疫疾病是針對免疫系統之組成與自體抗原,而風濕疾病是針對關節系統之組成與自體抗原的疾病。

因此,如果免疫系統把反應朝向自己,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與風濕疾病;如果把反應朝向外界過敏原,就會產生過敏疾病。雖然這些疾病通稱免疫系統異常,但是基本病因卻不同,治療也不盡相同。由於檢驗免疫細胞與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方法都很類似,所以有些醫院將這三種疾病統合在同一科。而另有一些疾病並不是特定的組織器官的疾病,而任何組織器官都會發生的,如各種微生物(病毒、細菌、寄 生蟲)的感染就由感染科的醫師來診治。

胎兒在未出生前在羊膜內受到很好的保護,除了少數一些先天性感染的微生物可以經由胎盤感染胎兒外,正常情況下羊膜內是無菌的狀態,因此胎兒在此期間是最安全的。但是,破水或出生後就暴露在外界的環境中,開始跟許多微生物發生接觸,就有機會發生感染疾病。嬰兒出生後就面臨被微生物感染的危機,要如何化解呢?這個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就要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免疫系統一旦啟動運作就會產生記憶能力,如果下次有相同的微生物再侵入體內,免疫系統就會立即由記憶當中找到舊檔案,立刻消滅入侵的微生物,因而不會發生疾病。參與這種免疫的包括有特殊淋巴球和所分泌的免疫物質。

根據以往的經驗發現有些感染疾病,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得過了就不會再感染,例如,麻疹、水痘等疾病。之後有些研究,發現人被感染之後,血液中會產生一些物質可以中和細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稱之為「抗毒素」;或是製造一些可以對抗細菌的專一性蛋白質,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抗體」的物質。後來,醫界開始瞭解免疫系統對於會引起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具有抵抗力作用,可以防止再次被感染。人的免疫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取決於父母的基因,無法改變;但有時候可能因為基因發生突變而造成免疫基因的改變,而免疫功能也就出現問題。

在一七二一年左右,英國有一位醫師詹納發現許多擠牛奶的女工很少會感染天花,就算感染了天花,症狀也比較輕微,因此認為接觸牛痘後,可以產生預防天花的效果,經過了多次實驗後,在一七九六年發明了牛痘疫苗,這就是疫苗和預防接種的濫觴。之後所發明的疫苗,的確讓許多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下降,挽救了許多生命,其中天花到了一九七八年甚至已在地球上絕跡,這完全是依賴疫苗及預防接種的成功。

預防接種就是利用這一種人體免疫系統對抗外來入侵微生物時所產生的反應,而先將這些微生物加以修飾變成,不具傷害性的抗原,接種進入人體內後,使人體對這些微生物產生專一性及有效性的免疫反應,以後遇到這些微生物進入人體的時候,就可以立即加以消滅而不致引起感染,而達到預防的目的。所以父母對人體免疫功能及預防接種的原理應有所瞭解,也不要忘記讓自己的小孩定期接受疫苗接種。

14)遺傳-基因
一個人的相貌、皮膚的顏色、身長的高矮等的特徵叫做「表徵」,表徵可以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我們在前面已談過,人體的最小單位是「細胞」,每一個人體約有一百萬億(兆)個細胞。這些細胞中每一個都有一個細胞核,每一個細胞核中都有46條(23對)「染色體」,其中2條因為能決定個體的性別,所以叫做「性染色體」,在女性,這一對染色體以XX表示,在男性則以XY表示;另外的44條叫做「體染色體」(即非性染色體)。「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後,產生精子與卵子,分別各帶有23條染色體,當受精後胚胎形成,子代就分別從親代雙方各獲得一半 (23條) 的染色體。如在上面所講,在男性中,兩條性染色體是不相同的,我們可以用下列的方法表示男性的染色體組成:(44, XY);其中44是表示體染色體的數目,X、Y表兩條不同的性染色體;女性則擁有兩條一樣的性染色體,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表示其染色體的組成:(44, XX)。當精子與卵子結合,親代的基因就經由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而遺傳給子代,而性染色體在精子有一種是22+X (22條體染色體加一條X染色體),而另一種精子則是 22+Y,但卵子則只有 22+X 一種,因此當卵子和 22+X 的精子結合時,就會生下女孩;而和 22+Y 的精子結合,就會生下男孩。

每一條染色體都有2條不同長度的看起來像繩子的「DNA」(去氧核醣核酸)分子,這2條「DNA」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形成染色體。控制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是DNA(去氧核醣核酸),而「基因」是指控制某一性狀的染色體上的DNA分子的一個「DNA片段」,它影響我們身體內細胞的一切活動及表徵。每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不同的基因,它們分別控制不同的表徵。控制一種表徵的基因通常是成對的,分別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對位置上,「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位置稱為「基因座」,而大部分的基因都帶有合成蛋白質所需的重要訊息。來自父親與母親的染色體是互相配對的,互相配對的體染色體基本上帶有相同的「遺傳訊息」,這表示彼此帶有相同的基因,譬如說父親的染色體上帶有身高的「決定性基因」、A酵素和B酵素等等基因,而跟其配對的來自母親的染色體也同樣的帶有這些基因,而在染色體上的「排列順序」是完全一樣的時候,這種可以相互配對的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雖然在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是一樣的,「排列的順序」也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每個基因在DNA上有些許的「核?酸排列序列」的差異的時候就會造成表徵上的不同,譬如說父親的身高決定性基因的基因形式是高個子的,而母親的是矮個子的基因形式,所以在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種類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其基因的形式的不同就造成身高的不同,這種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則稱為「對偶基因」。

基因的核?酸序列所帶的「遺傳訊息」會從細胞核內的酵素進行「轉錄作用」而生成「訊息RNA」,「訊息RNA」在細胞質中會進行轉譯作用來生成「蛋白質」。如果一個帶有生成蛋白質訊號的基因發生「變異」,就可能製作出功能異常的蛋白質,或者是無法製作出足夠份量的正常蛋白質,結果使遺傳表徵變異常。但由於體染色體為成對的,因此每一個基因都有兩份,所以如果這個發生變異的基因是坐在體染色體上時,當其中一份基因發生了缺失,但另外一份仍然有可能製作出足夠正常的蛋白質,這個時候這種異常就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這就是「隱性遺傳疾病」的成因。但如果其中單單只要一份基因有異常,就會造成個體疾病的發生時,就叫做「顯性遺傳疾病」。在顯性遺傳疾病的病例中,一份異常的基因不論它是遺傳自爸爸或媽媽,小孩子都會帶有這一種疾病。在隱性遺傳疾病的病例中,如果小孩子遺傳到一份異常的基因的時候,並不會有疾病的病徵出現,但是他們平均有一半的機率會再將異常的基因遺傳給子代,而在以後的子代造成異常的表徵出來。

基因的穩定性對遺傳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是遺傳物質也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如果遺傳物質產生變異而影響到生物的遺傳性狀,這樣的變異就叫做「突變」。任何基因都可能發生突變,但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

突變的產生有兩個途徑:自然突變和人為誘變。自然突變是指自然產生的基因變異,通常發生率很低,而人為誘變是指因物理(如 X光、紫外線)或化學(如亞硝酸鹽)的處理導致生物體發生基因的突變。人為誘變率一般都比自然突變率高。當一個人長期曝露在這些會導致基因產生突變的物理、化學因素的環境的時候,通常會引發突變而產生癌症。例如早期 X光機的操作人員、染料廠的工人等,因對於這些原因瞭解不多,造成不少人罹患癌症。反觀現在,市面上加工食品充斥,其中許多添加物如防腐劑、漂白劑、色素等也常會導致癌症,如果長期食用也會害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與這些物質長期接觸。實際上,我們常不知道,究竟食物中有沒有這些致癌物質,但我們可以不要長期飲食同一樣或同一廠牌食品,間接來避免長期接觸的問題。

突變大多對個體本身或其後代有害,但偶爾也會產生有利的新基因,人們常利用這種有益的突變從事生物品種改良,例如科學家發現一種突變基因,可使某些品種的牛隻多長肉。

人類性狀的遺傳可以區分為兩大類:(1) 單對基因遺傳和 (2) 多對基因遺傳。單對基因遺傳是指某一性狀的表現,是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多對基因遺傳是指某一性狀的表現,是由二對或二對以上的基因所決定,例如人類的身高、體重或皮膚色澤的深淺,是屬於多對基因遺傳。

有些疾病,例如:色盲、血友病、蠶豆貧血症和地中海型貧血症等,都是遺傳性的疾病。怎樣才能避免把這些會造成病變的遺傳基因引進家族或傳送到其他家族,就靠遺傳諮詢的執行。我國的健保制度在各醫院都設有遺傳諮詢門診或優生保健門診,提供給一般大眾和遺傳疾病患者有關遺傳的資訊知識。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check/human-body.htm

(5)體適能-體重控制

定義

肥胖乃指體內脂肪過多的現象。一般而言,男性體內脂肪 量約佔體重10到20%,女性為15到25%,若男性超過 25%,女性超過30%,則可稱為肥胖。體重過重是指超 過正常體重10%以上者。
超重及肥胖的壞處:
1.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
2.影響外觀、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
3.降低體能和運動能力、增加成年後罹患肥胖的機會。
4.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
運動和控制體重是一輩子的事運動時要能感受過程的愉快 和舒暢;而且要鼓勵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動機會, 使運動融入生活中。

評估方法
(一) 適用於青少年的「重高指數法」
重高指數=學生體重公斤值/學生身高公分值/ 重高常數
例: 一位12歲男生,查表一得知重高常數為0.248,體重40公斤,身高150公分。 重高指數=40公斤/150公分/0.248=1.075查表二得知為正常體重範圍 表5-1國人的重高常數:依高美丁教授等
民國75 至77年台灣地區國民體位測量身高與體重50百分位值計算依重高指數評估肥胖之準則
(二) 行政衛生署公佈成年國人標準體重計算法
理想體重計算方式: 男:(身高(公分)- 80)* 0.7 女:(身高(公分)- 70)* 0.6 2.超重的計算方式:
例: 王小姐身高165公分,體重60公斤,她的理想體重=(165 - 70) * 0.57公斤 體重仍然在正常-10%~10%範圍內 (參考表三)

表一 表二

表三

主要原則
(一) 肥胖的預防重於治療。
(二) 理想體重的控制計劃包括運動、飲食和行為改變法。
(三) 學生正處於發育階段,減肥時宜多於鼓勵運動,不要過 於限制能量攝取,以免造成營養不良的現象。
(四) 最佳運動方式為有氧運動,因可維持較長的運動時間, 不會太激烈且可以消耗較多的能量。
(五) 快走、爬樓梯、游泳、慢跑、球類運動等,都是體重控 制的理想運動。
(六) 從事運動初期由於肌肉質量的增加,體重可能不會減輕, 但脂肪量會減少,因此實施運動減肥必須有耐心。

運動與節食減肥的差異比較表
運動減肥 節食減肥
1.增加能量消耗 1.減少能量攝取
2.短時間較不會有減肥效果 2.短時間即有減肥效果
3.減少脂肪,維持或增加肌肉 3.減少脂肪和肌肉質量
4.促進健康,增加體能 4.無法增進體能或健康
5.積極鼓勵 5.消極限制
6.增加基礎代謝率 6.降低基礎代謝率
7.改善心理壓力、焦慮、沮喪、身體形象和自尊 7.無法改善心理壓力、焦慮、沮喪、身體形象和自尊

(4)體適能-柔軟度

柔軟度。頸部伸展

伸展部位:
頸部肌肉
動作要領:
a. 雙手叉腰,每邊伸展程度須 至微緊繃。
b. 肩膀放鬆。
c. 每邊停留10秒,反覆2~3次。

柔軟度。體側伸展
伸展部位:

體側
動作要領:

a.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單手叉腰 支撐身體。
b. 另一手舉高,並盡量靠近耳朵。
c. 面向前,伸展體側至微緊繃。
d. 兩邊各停留約10到15秒,反 覆2、3次。


手臂伸展

伸展部位:

肱三頭肌、肩部肌群
動作要領:

a.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
b. 單手橫跨胸前,另一 手適度扶助肘關節上 方,使橫跨胸前之手 靠近胸部。
c. 雙手交換,每次停留 約10到15秒,反覆 2、3次 。

轉體
伸展部位:
下背肌群
動作要領:
a.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單手扶助 腰部轉向後方。
b. 雙腳腳尖朝前。
c. 兩邊交替。
d. 停留約10到15秒,反覆2、3 次。


直立體前彎

伸展部位: 下背及腿後肌群
動作要領:
a. 雙腿合併,膝蓋微彎, 上半身緩慢下彎至手能 握住踝關節為止。
b. 盡量使胸部靠近膝蓋。
c. 停留約10到15秒,反 覆2、3次。

股四頭肌群伸展
伸展部位:

股四頭肌群
動作要領:

a. 一手扶住牆壁或支撐物 體,另一手扶住踝關節, 使腳跟盡量靠近臀部。
b. 身體保持挺直避免前傾。
c. 左右交替停留約10到15 秒,反覆2、3次。


前弓後箭

伸展部位:

阿基里斯腱
動作要領:

a. 前腳膝蓋彎曲不可 超過腳尖。
b. 後腳往後伸展,膝 蓋伸直,腳跟著地。
c. 左右交替停留約10 到15秒,反覆2、3 次。

大腿向內側舉
伸展部位:

大腿內側肌群
動作要領:

人呈側躺狀,並將背打直,動作開始時,將靠近地板的單側大腿往外上舉起後收回即可。


大腿向外側舉
伸展部位:
大腿外側肌群
動作要領: 人呈側躺狀,並將背打直,動作開始時,將靠近地板的大腿往外上舉起後收回即可。

(3)肌力與肌耐力

定義
提升肌肉適能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對促進健 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當肌力和肌耐力衰退時,肌肉本身往往無法勝任日常活動及緊張的工 作負荷,容易產生肌肉疲勞及疼痛的現象。肌力和肌耐力訓練原則與實施方法增進肌肉適能最佳的途徑是從事肌力 訓練,也就是一般大家熟知的重量訓練。

1. 肌力:
指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時所發出力量,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 一次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2. 肌耐力:
指肌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能持續用力的時間或反覆次 數。

3. 注意事項:
(1). 訓練前要做熱身運動。
(2). 使用重量器材或儀器前,要知道如何操作。
(3). 在個人能夠負荷之範圍內,逐漸增加負責荷。
(4). 訓練過程不要閉氣原則上,上舉施力時吐氣,下放回 原來位置時吸氣。
(5). 訓練要兼顧所有大肌肉群,使能均衡發展。
(6). 相同肌群之訓練項目勿排在一起,使訓練過之肌肉有 充分時間休息恢復。
(7). 做槓鈴推舉或訓練時,需有人在旁保護以策安全。
(8). 不要過度訓練,過度訓練易造成傷害。

訓練原則

(一) 等長訓練:
又稱靜態訓練,在一無法移動的物體上,所能施加的 最大力量(如:推牆),使其肌肉長度不變而張力改 變的訓練。

(二) 等張訓練:
又稱動態訓練,肌肉施力收縮時,肌肉長度改變的一 種訓練,一般配合啞鈴或槓鈴作為訓練器材,是最普 遍的肌力訓練方法。

(三) 負荷強度(重量):
依訓練肌力和肌耐力目標的不同而有 異,強度高對訓練肌力有效,強度低 對訓練肌耐力有效。如右圖:肌力與 肌耐力的延續性。要增強肌力,訓練 要偏向肌力這端;要增強肌耐力,訓 練則要偏向肌耐力這端。

(四) 反覆次數與回合數:
肌力訓練每回合採3到6次反覆,做1到3回合。肌耐力訓 練採20到50次反覆,做1到5回合。每回合中間至少休息 2到3分鐘。

(五) 頻率:
最多兩天實施一次,最少每週訓練一次。

訓練原則的定義

1. 超負荷原則:
使用比平常高的總訓練量有效地刺激肌肉,讓肌肉訓練而更強壯。 增加總訓練量的方法:增加重量或阻力(強度)。 增加反覆次數或回合數。 反覆次數:在一重量負荷下所能作的連續次數。 強度:指重量或阻力。 最大反覆次數:在一負荷下所能完成高次數,如15RM指 最高可以做15次;1RM是指僅能完成1次 的最大負荷(重量)。 回合或組數:在不同休息時間後所從事訓練的回合次數。 總訓練量:強度乘以反覆次數何回合的訓練總合。

2. 漸進負荷原則:
訓練過程中,肌肉會隨訓練而愈來愈強壯,因此需要調整負荷來促進肌肉的成長。

3. 訓練部位及順序原則 :
從大腿肌肉開始訓練,身體主要肌群訓練的順序。 下圖是身體主要肌群訓練的順序和運動動作範例:

訓練大腿及臀部

運動/坐抬小腿
坐於椅上,伸膝將小腿抬離地面。

運動/坐抬全腿
坐於椅上,伸膝將整隻腿抬離椅面。

運動/握鈴半蹲 (負重半蹲)
雙手負重上舉於肩上後,雙腿彎曲半蹲而後伸直,再反覆半蹲動作。

運動/離椅半蹲
臀部離開椅子呈半蹲狀,雙手置於腰側,軀幹伸直。

運動/伏地挺身
手先打直後將身體貼近地板,手彎曲再起來,在過程中,切記背、膝蓋及臀部皆要保持正直。

運動/屈膝伏地挺身
膝蓋著地,運動時膝、 臂和肩部成一 直線。

運動/引體向
下鄂過槓

運動/俯臥後抬腿
俯臥將腿自臀部下方整個抬起。

運動/俯臥仰背
注意:2人一組,1人操作,1人壓腿。

運動/俯臥頭和腿後抬
俯臥,雙手置於頭之兩側,將一腿和頭同時向後抬。

運動/俯臥抬頸
俯臥於地板或墊上,雙手置臀部兩側,頸部後抬。

訓練足部及踝部

運動/舉踵運動
選擇一張約身體腰部高度的椅子,手扶著椅子,雙腳腳跟皆著地,動作開始時,兩腳同時做墊腳尖的動作。

運動/負重舉踵

肩部及上臂後側

運動/雙手側平舉
雙手將啞鈴側平舉。
運動/耾三頭肌 過頭平舉
雙手握啞鈴肩上伸肘上舉。
運動/引體向上 後頸間靠槓

訓練腹部
左圖
運動/仰臥抱胸 彎腰起坐
雙手抱胸,彎曲起坐時腰部離地,約30度。
左圖
運動/仰臥起坐手觸膝
仰臥屈膝,彎曲時腰部離地約30度,雙手伸直觸膝即可。

左圖
運動/仰臥肩部彎屈
仰臥屈膝,雙手抱胸,彎曲時肩部離地。

左圖
運動/伸臂彎腰起坐
身體前屈時腰部離地約45度,雙手伸直置於臀部兩側。

上臂前側
運動/屈舉啞玲(耾二頭肌) 雙手握啞玲彎屈肘關節。

(2)體適能-心肝適能

◎定義
由於機械化、科技化的結果,學生身體活動的機會和空間相對減少,缺少運動機會,導致學生體能衰退的現象。而國內肥胖學生比率介於15%-20%之間,且有逐漸增加之現象。
身體活動量少且能量攝取增加,是導致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主要原因,以致肥胖會引發許多問題。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像高血壓、高膽固醇)早從學生時代已開始發現,學生宜早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正在發育的學生,需要規律適度的運動和營養來提升其體能,並促 進其成長。
若培養學生良好體適能,就能符合現代人追求精緻教育、提升生活品質和促進健康的目標。因此,務必以恆心、毅力來從事增進體適能的活動,使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心肺適能,也可以稱為心肺耐力,是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適能可以說是個人的心臟、肺臟、血管、與組織細胞有氧能力的指標。提升心肺適能的重要性心肺適能較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至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
以健康的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心肺適能可以避免各種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肺適能可說是健康體能的重要因素,也是體適能運動的重點。
透過有氧運動可以使用運動者維持最佳心肺適能,且有益健康的維護,因此在這裡要介紹足以提升心肺適能的有養運動。 此外,心跳率的測量心跳與運動強度關係相當密切,透過運動時心跳的反應,可以讓我們了解運動時身體的負荷。
測量心跳率時,將左手食指與中指置於右手橈骨動脈處,測量每十秒鐘的心跳數,再將此數乘以6,即成每分鐘的心跳次數。每分鐘心跳次數愈多,代表運動強度愈強。
在參與有氧運動前,需要適當熱身運動以提高運動效果,並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熱身運動時,可以採用柔軟操或慢跑、 走路等活動,直到身體有點出汗時,才進入有氧運動為佳。>
有氧運動結束後,需透過緩和運動,使運動量逐漸降低下來,並可以排除體內代謝物質,使體內較快恢復,也可以避免運動後的不適感。緩和運動可利用伸展操及走路等運動強度較 低的運動方式實施。

◎五個要領

一 運動方式
有氧運動是有益於心肺適能的提升,凡是有節奏、全身性、 長時間、且強度不太高的運動理想的有氧運動,像走路、 慢跑、有氧舞蹈、跳繩、上下台階、游泳、騎腳踏車等運 動都有助於心肺適能的提升。

二 運動頻率
每週至少要從事三到五天有氧運動。

三 運動強度
運動時的強度以最大心跳率的60-80%為較佳,以運 動時有點喘但還可以說話的感覺為運動強度的依據。

四 運動持續時間
在適當運動強度下,每次運動20-50分鐘即可以改善 心肺適能。

五 漸進原則
開始運動時,應依自己的健康和體能狀況從事適當運動, 而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但應避免一次運動量太大, 或運動負荷增加太多。

◎活動指數

運動前,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水準;身體活動指數表有助 於我們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其作法是將自己運動時的強 度、持續時間、頻率狀況化成分數,然後相乘,即是身體 活動指數的總分,然後再和下表對照,就可以了解自己的 體能狀況。

表:心肺適能評量與類別(總分數=強度╳持續時間╳頻率)



◎有氧運動處方
下表是一般人參與有氧運動的處方示例,參與者可以依自 己的體能狀況適當調整運動負荷。


◎運動方式

步行:
1.體型較差者、中老年人或是體重 較重者,走路是比較理想的運動。
2.剛開始走路時,每次以尚可與同 伴交談的運動強度為準走30分 鐘,等過一段時期後,考慮在一 個小時內,使自己走的距離比一 次更遠,以求增進運動強度。

跑步:
1.跑步運動時應以最大心跳率之60 到80%的運動強度來跑,此時跑 者的直接感覺是有一點,但還可以 和同伴交談
2.每次跑步時間以大於20分鐘為佳, 隨著心肺適當的增加,可以愈跑愈 遠,愈跑愈快。
3.跑步時,切忌一開始就太多太快, 也不能用腳尖著地方式來跑,應以 腳跟或全腳掌著地方式來跑。

游泳:
1.剛開始從事游泳活動時,可以在水 深及腰的游泳池內,利用「游一段、 走一段」的方式,慢慢適應。
2.等游泳技巧進步以後,可以嘗試游 較長的距離,然後休息或更換泳姿, 以減少身體的疲勞。游泳時,儘量 使自己的心跳率達到最大心跳率的 60到80%,時間儘量達到30 分鐘左右。

騎單車:
1.騎腳踏車時,速度大約控制在跑步 時的兩倍,此時的心跳接近最大心 跳率的60到80%以此強度連續 騎車30分鐘左右,就是相當理想 的心肺適能運動。
2.騎車時,要特別注意安全,避開交 通繁忙、空氣汙濁、及路面不平的 路段,車身應有反光標誌,以利來 往車子的注意。
除了上列運動外,也可以利用有氧舞蹈、跳繩、上下台階、 或室內固定式腳踏車、原地跑步機等不需要寬闊場地的室 內運動來進行,可以避免天候的影響。

2009年12月12日

(1)體適能-定義及重要性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 運動的重要性。
動的重要性。

體適能對學生的重要性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有充足的體力來適應日常工作、生活或讀書
學生平常讀書、上課的精神專注程度和效率,皆與體適能 有關,尤其是有氧(心肺)適能,一般而言,有氧適能較好 的人,腦部獲取氧的能力較佳看書的特久性和注意力也會 佳。

2.促進健康和發育 體適能較好的人,健康狀況較佳,比較不會生病。
擁有良 好體適能,身體運動能力亦會較好。身體活動能力較強或 較多,對學生身心的成長或發展都有正面的幫助。

3.有助於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身體、心理、情緒、智力、精神、社交等狀況皆相互影響, 有健康的身體或良好的體適能,對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皆有 直接或間接的正面影響。目前教育趨勢強調全面的居均衡 發展,對於正在發育的學童,更不能忽略體適能的重要性。

4.提供歡樂活潑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讓學童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和體驗互助合作、 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等寶貴的經驗,從運動和活動中享受 歡樂、活潑、有生機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體適能。

5.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
學生時期對於飲食、生活作習、注意環境衛生和壓力處理 行為習慣,能有良好的認知、經驗和態度,對於將來養成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深遠的影響。

10個男人6個胖!4Tips不讓脂肪上身

體重正常的人也可脂肪過多?小心,別讓「隱藏性肥胖」纏上身。
文.網站編輯
2009/12 康健雜誌 12月份網路專欄

你早上量過體重了嗎?磅秤顯示正常,符合你的標準體重,但可別沾沾自喜,因為你的體脂肪也許偏高,是「泡芙家族」的一員,但你卻不知道。

要維持健康的身體,還不能只看體重,也得看看體脂肪。減肥時也不能只「減重」,而要真的「減肥」。

如何維持正常體脂肪?

要維持理想的體脂肪並不困難,專家們建議,只要每天問自己幾個問題,切實執行,就能擁有一個美麗而且健康的身體。

1.你今天準備吃什麼?每天睡醒後,除了計劃一天的行程,也可以粗略的估計一下,今天可能會吃哪些東西或想吃什麼,做個簡單的進食計劃,就能避免攝取過多的食物或熱量。

例如,成年女性每天要攝取1500~2000大卡的熱量,男性是2000~2500大卡,可以分別從三餐獲得,如果沒辦法均勻分配,則做一些調整,如一餐吃得比較多,另一餐則吃得比較少。

如果有應酬,心裡要記得,肉類不能過量,頂多是半碗飯的份量,青菜可以多吃,但避免淋上過多的沙拉醬或油汁。油炸和甜點也要儘量避免,因為它們的油份多、脂肪多、醣類也多,很容易轉換為體脂肪。

 如果很清楚自己沒辦法控制食量,那麼在吃大餐之前,先吃一顆蘋果,再喝500~1000㏄的水,或者先喝個蔬菜湯,增加胃的飽足感,這樣可減少食量,也可以減少油脂的攝取。

 不管是外食或自己下廚做飯,只要掌握多蔬果、低油、少肉、少糖的飲食原則,就比較能維持理想的體脂肪。

2.準備在什麼時候吃東西?想要控制贅肉肥油的人,不僅要注意自己吃了什麼,更要留意自己是在什麼時候吃東西。

 儘量在白天進食,晚上少吃,成功的減肥是從晚餐開始。可以在一早吃個豐盛的早餐,4小時後吃個均衡的午餐,若有需要可在4小時後吃些低熱量的點心,4小時後再吃份輕型的晚餐。

按照這種方法,可在入睡的三、四個小時前完成進食,睡前輕微空腹,也能睡得比較好,因為當身體還在消化食物時,就沒辦法好好入睡。而睡前的不適與壓力會釋放較多的皮脂醇,這類荷爾蒙會把脂肪儲存在腹部,也會減少肌肉的份量。

 因此,太晚進食或長期吃宵夜的確是個大忌,會累積很多的脂肪在腹部。倒不如早早吃完飯,有個輕鬆的好眠,清晨醒來時的飢餓感,會讓自己有個好胃口吃早餐。因為研究也發現,早餐吃得愈多,愈不會在其他時間找東西吃。

3.你今天「動」了沒?緩和的有氧運動有助於控制體脂肪,因為有氧運動要持續10分鐘,最好是20分鐘以上,體脂肪才會開始燃燒。快走、慢跑、游泳、爬樓梯、騎自行車或溜直排輪都是很好的選擇。

正因為要讓自己天天動、每天做,所以不能選擇一個太激烈、讓自己累得半死,但很快就放棄的運動。此外,選擇兩種以上的運動,輪流交替,避免乏味無趣。

運動學博士陳俊忠則進一步主張,可以把每天的運動落實到生活裏,他自己每天就做「倒垃圾」的運動。和太太兩人,每天晚上趕最後一班垃圾車,接著在旁邊的公園散步聊天。陳俊忠形容自己是倒三種垃圾,一是家裏的垃圾,二是身體的垃圾(運動消除脂肪),三是心靈的垃圾(聊天紓解壓力)。

 你今天「動」了沒有?假如還沒有,趕快起身去走走,也為明天做些安排。

 因為運動能夠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而且在運動後仍有「悶燒效應」,也就是在運動後6~8小時,能量消耗還是比安靜狀態來得高,有「自動減肥」的效果。一旦養成運動的習慣,身體的代謝率也會慢慢提升,即使是躺著,也會比不運動的人容易瘦。

4.知道自己的體脂肪有多少嗎?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所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可以了解自己是否過重。目前,歐美的肥胖指數是25,新的亞太肥胖指數是23。

 然而,泡芙族最常碰到的狀況是體重正常,但脂肪過多卻不自知,所以需要檢測體脂肪,進一步知道身體的脂肪含量有多少。

 「體脂肪率」就是脂肪除以體重的比例,用百分比來表示。根據研究,女性理想的範圍是17~27%,30%以上屬於肥胖。男性理想的範圍是 14~23%,25%以上屬於肥胖。女性的標準略高於男性,因為女性需要多點脂肪生長發育,製造月經,同時,也需要脂肪來維持身材的曲線和肌膚的彈性。

量體脂計是一個好方法,能精確的算出體內的脂肪究竟有多少,但體脂肪的測量需要穩定、可靠的儀器,而且需要專人正確的協助,才會有準確的結果。

量腰圍是另一個方法,可以每天在家量。穿褲子繫皮帶時,很清楚知道是不是扣在同一格,是緊了點、還是鬆了點?可別忽略這種緊緊鬆鬆的感覺,脂肪的增增減減就在這方寸之間。

 掌握正確的飲食原則和進食時間、每天動一下、定期測量體脂肪,就能脫離泡芙家族,成為名符其實的健康人。


(*文章摘錄自康健雜誌第39期-「你是「泡芙族」嗎?」一文)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3&id=6067

多吃蔬果「酵素多」,為健康加分!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
2009/11 康健雜誌 11月份網路專欄

大家都有經驗,木瓜牛奶若要好喝,一定是現做現喝;只要多耽擱一下時間,甜甜的奶香就會變成苦的,不好喝了。烤番薯一定是花幾小時慢慢烘烤出來的,才有令人難以抗拒的香甜美味,比起快煮的要好吃多了。為什麼呢?

因為木瓜裡有「木瓜酵素」,它會分解蛋白質,將牛奶中的蛋白質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而胜肽卻是帶有苦味的。番薯慢慢加熱時,會促進番薯裡的「澱粉酵素」將番薯裡的澱粉分解成蔗糖、葡萄糖而產生甜味;若快速加熱,高溫使酵素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被破壞,番薯澱粉就不能變成甜甜的糖了。另外,有些人身上因為「乳醣酵素」不夠,每當喝牛乳時,因乳醣無法消化就會發生脹氣、腹瀉的現象,就是所謂的乳醣不耐症。

大自然中很多奇妙的變化都是酵素的功勞。酵素存在動物、植物、菌類等生物當中,不僅和我們的生活,更和我們的生命現象息息相關。人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有數千種酵素的作用在進行。例如:消化酵素,是從口腔一路到小腸,受食物刺激而分泌的蛋白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澱粉酵素、麥芽糖酵素、蔗糖酵素、乳醣酵素等,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消化,轉換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元素。然後,負責合成的酵素群,又將吸收進來的營養素建造出新的肌肉、神經細胞、骨骼、皮膚或腺體組織。

 有些酵素具有排毒的功能,協助將體內的代謝廢物轉化成尿素由尿液排除,或將二氧化碳由肺部排出。氧化酵素可以促進體內的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會製造能量;而還原酵素則能抗氧化,協助消除對人體有害的過氧化物或自由基。

 肉食者 較缺外援酵素

 總之,身體要健康的活著,酵素很重要。如果酵素分泌不足,吃得再營養也只是消化不掉的負擔,無法提供健康。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酵素,我們不但自己合成酵素,也可以從含豐富酵素的食物中攝取補充。例如:蔬果類含量很多的蛋白分解酵素、澱粉酵素。只是大部份的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高溫烹調中會破壞酵素的活性,使酵素失去作用,習慣熟食的人,能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比較少。

因此多吃水果和生的蔬菜,對補充酵素來增進健康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不愛吃蔬果又偏食肉類高蛋白質,在得不到「外援」酵素又需要分泌大量蛋白酵素來消化大量肉類的情況下,身體其他酵素的供應就可能會短缺,台語一句俗話說「呷魚呷肉,嘸要青菜來嘎」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因年長或疾病的因素,身體分泌酵素的能力下降,經常造成消化的問題,身體有氣無力的反應,這都是警訊。分泌不足的其實不只是消化酵素而已,包括合成、排毒、氧化、還原等各種酵素也會缺乏,最後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萃取物 也可適度補充

酵素的作用說明了均衡飲食、「每日579」補充生鮮蔬果對健康的重要。但是對於無法均衡飲食,或如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商品化酵素的補充應該是有必要的。目前生物科技尚無法以人工合成來製造酵素,商品化的酵素大多粹取自動、植物,或微生物的發酵。

食用的目的,其一是預防身體酵素的不足,其二是提供「外援」酵素來降低身體分泌酵素的負擔。來自動物的酵素,例如:胰臟酵素(pancreatin)、胃蛋白酶(pepsin)、解脂酶(lipase)。來自植物粹取者,常見的有木瓜酵素、鳳梨酵素等蛋白質分解酵素。另外微生物酵素通常是由多種蔬果加入菌種發酵而成,例如:大漢酵素、大和酵素等。另外,大麥草、小麥草、綠花椰菜、甘藍菜及其他深綠色植物中有豐富的抗氧化酵素,因此這也是大麥草、小麥草汁或其粉製品具有知名度的賣點。

 研究顯示,商品化酵素大部份會在小腸內被吸收,和身體本身的酵素吸收途徑一樣。補充酵素,無論是從天然的蔬果攝取或是服用商品化酵素,都能有效改善消化問題。從減少胃腸的飽脹感使排便規律開始,進而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和體力,因為充足的酵素可以為身體省下許多分泌酵素所需要的耗損,進而有更多的營養來維持身體的各種生理機能。

 當你飽餐一頓後,是不是會覺得昏昏欲睡很疲倦呢?因為你的酵素系統正在為分泌消化酵素而過度操勞,還忙不過來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呢!下一次請幫幫忙,吃八分飽就好,並且別忘了補充蔬果增加「外援」酵素哦!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053

小症狀預知肝生病

網路上不斷地流傳:肝臟有問題時,尤其是得了肝炎,以下四個現象,不可以有任何一個現象經常性地發作...

文.康健網站 2008/07 康健雜誌 116期

1.右上腹悶痛。
2.右後腰痠痛。
3.右肩感覺痠麻痛,甚至造成右手舉不起來。
4.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抽筋。

並且還有許多文字解釋緣由,看來頗具說服力。這些真是肝炎的徵兆嗎?

上班族養肝3大招,這樣才有效

(吃保肝丸、喝青草茶就能養肝嗎?其實中醫還有更多方法。)
文.李怡嬅  攝影.陳德信
2009/11 康健雜誌 132期

台灣人喜歡補身體,尤其對付肝病這個國病。

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約有六成的上班族認為保肝丸是保健聖品,當工作過於操勞、生活作息不正常時,就會擅自到藥局購買保肝丸顧肝。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國內業務人員為了保肝,一年服用近600萬顆養肝產品,若以一顆藥1公分計算,堆疊起來高度相當於118座101大樓。

亂補肝可能適得其反。本身是B肝帶原的藝人石英,因為朋友介紹服用保肝的健康食品,不料過度刺激免疫反應而引發猛爆性肝炎,緊急換肝手術才撿回一命。

為什麼保肝不成反而傷肝?

其實,現代醫學的肝臟和中醫的肝,功能、症狀都大不同。

現代醫學的肝,是指單純的器官──重達1.5公斤,沒有神經,默默工作的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中心。

肝病的症狀是脹氣、消化不良、倦怠,在中醫看來是脾胃系統(消化系統)濕熱過重的問題。立委高金素梅、已故歌手薛岳,都是因為胃痛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肝癌。
火氣大、眼睛乾澀、指甲斷裂都是肝病先兆

而中醫的「肝」,則不只是肝臟而已,廣義來說還包括情緒、精神及神經系統。

 以功能分類,中醫的肝系統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類似儲存身體的養分,和調節新陳代謝功能。

 症狀表現上,由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火象星座的「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

再來,古籍《靈樞‧脈度篇》提到「肝氣通於目」,眼睛出現不適,也可能是肝的調節功能出現異常。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古人的智慧。有中西醫背景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醫師郭忠禎解釋,肝臟健康的時候,臟器內肥嫩慵懶的星狀細胞能儲存脂肪及身體90%的維生素A。

當肝臟發炎,星狀細胞會受到一些生長因子或是發炎細胞素的影響,開始增生和製造膠原蛋白,進入活化狀態。活化狀態中的星狀細胞,會將脂肪丟掉,也釋出儲存的維生素A,造成身體的維生素A不足,因而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甚至夜盲症。

此外,中醫認為肝主筋、「其華在爪」,當肝血不足的時候,指甲會粗糙黯淡或出現白色細紋,甚至容易斷裂。

東方肝與西方肝的症狀有異,保肝方法也各有不同,需要同時兼顧,否則可能顧此失彼。

例如一般人解決火氣大,可能是吃點降火的青草茶或蘆薈,但是專長肝病的雙和醫院傳統醫學科副主任韓豐隆說,這些食物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

尤其是市售的保肝丸,大多以清熱解毒的古方如龍膽瀉肝湯為主材料,服用過多,「就像把冷氣開到最大,」韓豐隆形容,反而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因此別長期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還有人可能不清楚蜆精、蜆錠也偏涼,脾胃功能不好、容易腹瀉的人最好不要當成保健食品天天吃。
◎保養中醫的肝系統,有如馴養「過動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黃伯瑜比喻,照顧中醫的肝,像是教養麻煩的「過動兒」,不能給予太多養分造成負擔,需要依照它好動的個性給予舒展宣洩的空間,又要適時安撫、馴化它,避免過於亢奮傷了身體。

一、飲食》少刺激性、多養腎食物

▼平時:中華民國中醫肝病醫學會理事長黃碧松認為,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

而中醫認為「乙癸同源」,乙即是肝,癸是腎,因此補腎也能同時養肝,黃伯瑜建議,可以多吃黑芝麻、黑木耳、黑豆、桑椹、黑糯米、黨參、白朮、黃耆、枸杞等滋養肝腎。

中醫的腎指的不只腎臟,還包括腦、頭髮、耳、膀胱、骨髓、生殖器等構成的系統。

▼有症狀時

1.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肝火旺盛:吃點綠豆、薏仁、蘆筍、絲瓜、蘆薈、蚌類、青草茶等清熱食物,或是有涼潤效果的木耳、桑椹、木瓜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醫講究治肝要「實脾」,因此感覺症狀減緩,或是吃了身體發冷、有腹瀉、悶脹感的時候,就不能再吃寒涼食物,以免傷了腸胃。

 黃伯瑜的私人養肝法是行氣養血的加味逍遙散,加上能同時補、洩的六味地黃丸。在感覺身體比較虛時,會以1:1分量,早晚服用。

 2.眼睛乾澀:菊花、枸杞、決明子等都是中醫的養眼茶飲。

 郭忠禎建議,枸杞、山藥、沙參加上一點玫瑰花煮粥,可以養陰補氣,也有護眼效果。

二、穴道》太衝、太谿穴 疏通肝腎經絡

太衝穴位在肝經,取穴位置在腳大拇指與第二趾骨結合處,腎經的太谿穴,在腳內踝後側1寸的凹陷處,各按壓3~5分鐘,同時保肝固腎。

黃伯瑜指出,秋冬的經絡養生最好取下半身的穴道,可以把氣血往下帶,把氣慢慢收斂,符合秋收冬藏的生理運轉。

此外,也可在右側肝臟位置輕輕推揉,長庚醫院中醫師郭忠禎說,肝臟四周有許多肝經的穴道,多刺激會保持氣血舒暢。

也可多做運動,包括游泳、氣功、導引及伸展運動,全身都能動的舒展動作最適合喜歡舒張的肝。

三、情緒》平穩、不熬夜

中醫提到「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睡對時間和睡夠時間一樣重要,」黃伯瑜說。
◎保養現代醫學的肝臟,有如保養「除濕機」

肝臟出問題,表現出來的是腸胃道症狀,中醫稱為脾胃溼熱或濕寒,脾胃可說是人體的除濕機,韓豐隆形容,台灣氣候濕熱,加上許多人喜歡吃生冷食物,更容易加重人體的濕氣,四季都要注意。

 一、飲食》忌寒;多補脾食物

 ●一般人:四神湯中的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具有健脾效果,而加味逍遙散、參苓白朮散、小柴胡湯能幫氣虛者補脾胃。

 ●素食者:吃素的人體質容易偏寒涼,食物攝取更要注重均衡,建議可在飲食中添加溫性食物如紅棗,生薑、堅果等。

 ●慢性肝病者:慢性肝病的濕熱情形要看症狀表現對症下藥。

▼急性發作期或肝病初期通常熱相表現較明顯,如口乾口苦、便秘、舌質紅、舌苔黃,可適量使用清熱解毒的蘆薈、龍膽草、蚌類、青草茶等,但症狀解除就要停用。

▼而中、後期患者因為久病而大多屬脾氣虛體質,再吃清熱食物會更損傷脾胃陽氣,容易出現疲勞感增加、胃口不好、腹瀉等症狀,因此大多以補脾益氣兼去濕為主。

郭忠禎的一位罹患C型肝炎的女病患,長達四年肝指數都超過200(正常值在40上下),試過許多方法就是無法讓肝指數降下來,輾轉求診郭醫師,改用補脾胃搭配溫性祛濕的藥方,肝指數才降到60。

如果濕氣較重,症狀像是剛淋過雨那樣累累懶懶的、胸悶、胃口不好、脹氣、舌苔較厚。千萬別吃寒涼食物或中草藥,會讓原本已經不太通暢的脾胃氣機更被凍結,「此時應該要開除濕機,也就是強化腸胃功能,」韓豐隆說,生薑是廚師的好幫手,另外玉米鬚、鯽魚、烏魚、紅豆都有幫助。

要同時對付濕、熱,相當棘手,因為化濕要用溫藥,但清熱要用寒藥,師承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的韓豐隆回憶,馬教授晚年治肝病最強調保護腸胃功能,因為脾胃一垮,肝病就難治了,因此連醫生開藥方都要斟酌再三,患者千萬不要自己亂吃草藥或中成藥。

 二、穴道》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可健脾

 位於外側膝蓋眼下方3寸的足三里、在腳內踝尖上方距離4指寬、小腿脛骨內側、是脾、肝、腎三經經過的交點三陰交,及在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的陰陵泉,各按壓3~5分鐘,都能強化脾胃功能,幫助消化系統運作。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5948

脂肪肝:人胖肝也胖,五大愛肝行動!

文.邱玉蟬

1998/11 康健雜誌 3期

健康的帶原者或是沒有肝病的人,不需要特別吃藥來「補肝」。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就是最好的愛肝行動。
愛肝行動一:不抽菸、不喝酒

酒最傷肝,酒精破壞肝細胞,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有抽菸或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比不抽菸、不喝酒的帶原者高出2~5倍,所以B型肝炎帶原者最好少喝酒。

一般人如果每天喝酒超過60~80公克的酒精,發生肝病的機率就會增加,所以每天喝酒應該以40公克為限(約等於米酒三分之一瓶,花雕、紅露酒、紹興約半瓶)。
愛肝行動二:不亂吃藥

肝臟是解毒中心,我們吃進去的藥物絕大多數必須經過肝臟解毒,所以吃愈多藥,對肝臟愈不利。除了醫師處方藥外,盡量避免自行服用其他藥物。去看病時,有肝病的人要告訴醫師,以做為醫師處方時的參考。
愛肝行動三:注重個人衛生

B型肝炎與C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傳染,儘量避免輸血、打針、穿耳洞、刺青、紋眉、共用牙刷、刮鬍刀等,及其他可能接觸遭血液污染的器具,減少感染機會。
愛肝行動四:不吃含有黃麴毒素食物

研究已經證實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和肝癌有關。黃麴毒素是黴菌所分泌的一種毒素,肉眼看不到,而且在攝氏260度以上才能破壞。農作物中,特別是花生、玉米,還有稻米、高粱、小麥都容易受到污染。豆類發酵製品如果處理不當,例如豆瓣醬、豆腐乳、豆豉、臭豆腐等,也容易含有黃麴毒素。
愛肝行動五:多吃蔬菜水果

研究顯示,每週攝取蔬菜水果少於六次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比每週攝取蔬果六次以上的帶原者高4~5倍。

中醫如何保肝、養肝?

肝火大表示肝不好?中西醫對肝的觀點迥異,
養肝、保肝,首先要知道自己保的是哪一種肝。
文.林貞岑
2002/12 康健雜誌 49期

「醫生,我口乾舌躁、肝火旺,是不是肝功能不好?」

臨床上聽過無數抱怨,愛開玩笑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理事長許金川,忍不住搖頭嘆道:「國人說的肝與正統醫學的肝,有很大的差別。」

此肝非彼肝,問題倒底在哪裡?

事實上,中西醫學語彙不同,中醫所指的肝,遠比現代醫學的肝範圍更廣。
當西方肝遇見東方肝

現代醫學的肝,是指單純的器官──兩片重達1.5公斤,沒有神經,默默工作的肝臟,是人體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

中醫的「肝」,則不只是肝臟而已,廣義來說還包括腦及神經系統。

根據典籍記載,肝為將軍、統帥,負責謀慮、思考,管理身體各部門運作,「有點類似自律神經系統,」在中國醫藥學院教授中醫內科學多年,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陳榮洲表示,像是昡暈、中風等,在中醫裡都被歸類成肝系疾病。

以功能分類,中醫的肝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儲存身體的養份,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節(新陳代謝)功能。

舉例來說,肝就像一個中央銀行,負責管理身體三大貨幣(氣、血、水)流通。情緒、睡眠、飲食甚至藥物等,均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

一般所說的肝火旺盛、肝陽上亢,便是疏洩功能過度亢奮的表現。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頭暈、失眠、口乾、耳鳴,眼睛乾澀、頭痛等現象一一出現,甚至引起肝發炎及病變。

因此中醫所謂保肝養肝,基本就是改善身體環境,維持正常的疏通調節功能,以增強對抗疾病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減輕肝臟負擔,」擅長中西醫結合,三總中醫部主任林高士提到,這一點中西醫看法相同,但中醫在做法上,似乎較為多元豐富,只要從一些日常生活細節著手,以改善屬於肝系統的諸多病症,達到保肝目的。
情緒要平穩

中醫提到「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義的人,較容易產生焦慮、不安,這在中醫裡是屬於較易產生肝火的體質。

「肝屬木,木喜調達。」參與台大中西藥合併治療肝炎計劃,台南醫院新化分院副院長蔡宗龍,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他認為可以把肝想像成一棵大樹,樹木喜歡自由、無拘無束,因此,養肝首重情緒調節、心情愉快。

行政、醫療工作繁忙,另外還有唸書及研究工作,蔡宗龍個人調整壓力的辦法,是週末騎馬。躍馬馳騁的快感,讓他可以得到釋放,重新找回力量。

成功抗肝癌10年,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蘇起認為,「不生氣」很重要。擔任公職六年半,無論面對立法院接受質詢、挨罵等種種壓力,蘇起卻很少失眠過。

「啊,恰到好處。」個性開朗的蘇起,一進門就為我們介紹他特別喜歡的,掛在牆上的聖嚴法師題字。

對他而言,沒有升官、下台,只是平行的從一個圈子轉任到另一個圈子,「上班打領帶和不打領帶而已」,自己把工作儘量做好,得失心不要太重,就不會隨情緒起舞。
睡眠要足夠

肝主藏血,黃帝內經素問篇提到:「人臥則血歸於肝。」足夠的睡眠,肝臟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復。

以中醫觀點而言,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體力無法恢復,連帶思考能力也會變得遲緩。

「在這段時間內要睡著才算,」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郭忠禎提到,他個人一定想辦法儘量在11點前就寢,至少十二點半點前會睡著。

睡眠品質不佳,也會造成肝火上升。因此專家建議,晚上不適宜從事太過耗損腦力的工作,容易影響睡眠品質。

身兼教學臨床多職,治療肝病經驗20年,陳榮洲主任坦承,自己經常得忙到凌晨1點才能就寢,「但我一定會打坐半小時以上,」持續打坐20多年,陳榮洲相信打坐可以沈澱白天的紛擾,讓自己靜下心來,短時間內就可以進入夢鄉,且一夜好眠。

適當的休息則有助於強化肝臟。

「平時累了就要休息,」蔡宗龍建議,對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時間休息。他記得自己在當住院醫師時,同事的肝功能指數飆到200多,他自己則是完全正常。後來他發現這位同事一開始上班,便拚命工作到晚上10點,中間不吃飯也不休息;他自己是三餐照常,中午小睡一下,晚上吃完飯也小小休息一下,即使工作到比同事還晚,可能要11點才能回到家,但是他的精神體力,還是比別人好。

「我們的身體很敏感,」大學時代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國小任教的陳老師與肝炎病毒和平相處近20年,她堅持只要忙了、累了,就隨時調節、抓空檔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覺,通常疲倦的感覺都可以清除。
飲食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咖啡、茶等,也是引起肝火的原因,儘量避免過量食用。

天然原味的綠色青菜和水果,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又富含抗氧化物,對肝細胞的修補有很大幫助。

從小生長在台東的蔡宗龍,吃慣食物原味,像是燒烤、加工品、油蔥、油炸等,「凡是沒有食物原味的食物」他一點也不碰。家裡採低油低鹽、不加味精的健康飲食,除此之外,蔡宗龍每天帶便當上班,他認為可以因此減少外食對身體造成的負擔。

「自己要懂得去平衡,」郭忠禎主任提到,自己平日飲食沒有特別禁忌,今天吃得油膩點,明天便改吃些涼性食物如絲瓜、高麗菜,或是蔬果多一點,去平衡身體的酸鹼值,他認為飲食均衡就好。

至於火氣大需不需要吃藥?專家認為,除了睡眠足夠、心情放鬆,一些簡單的食物也有助於降火。綠豆、薏仁、蘆筍、絲瓜、西瓜、蘆薈、蚌類可以清熱;

也可藉由調節身體水分(中醫稱為瀝濕)的紅豆、冬瓜,除去身體的濕熱狀況,郭忠禎醫師提到。

此外,中醫認為,強化腸胃功能,肝才可以得到充分營養。飲食清淡可以減少腸胃負擔,四神湯中的的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具有健脾效果,可以達到調理腸胃的效果。

拿著電話邊講邊煮菜,拼布老師林麗貞去年才跟兒子共同經歷肝癌開刀。笑聲琅琅的她,提到20年前曾因急性肝炎住院,之後服藥產生憂鬱症副作用,連家裡窗戶都不敢開。一路歷經肝硬化到肝癌,她承認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來。

以前她體力很差,「後來我練瑜伽,開刀半年之後體力很快就恢復,」腦子裡總有不同的計劃在打轉,現任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義工的林麗貞,十分推薦瑜伽的功效。

生活正常、飲食有節、恰到好處的生活方式及處事哲學,可能才是將人生從黑白轉成彩色的契機。

(審稿專家:長庚醫院中醫分院婦兒科主任陳建霖)
中醫叮嚀:慢性肝炎患者忌補

肝病在中醫裡屬於濕熱體質引起,一般不適合補。像是四物湯、人蔘雞、當歸鴨等滋補類食品,都容易火上加油,反而造成肝臟負擔。

麻辣、刺激、油煎、油炸食品及麻油,也會引起火氣,儘量少用。

治療肝炎經驗豐富的陳榮洲主任建議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如果飲用或食用某些食品之後,會有口乾舌躁或是口苦的情形,表示不適合你現在的體質,最好暫停使用。這種測試方式也適合一般人。

此外,像是枸杞、黃耆、當歸泡成的養生茶,屬於溫補性質,陳榮洲特別提醒,肝炎病人若是有口肝舌躁時,並不適合飲用。
簡單好做的保肝瑜伽操──拜月式

利用隨時可做的瑜伽伸展姿勢,輕鬆達到強化肝臟功能

●特色:

利用前彎、側彎、

腳伸直等伸展動作,

帶動內臟筋絡的肝經及膽經,

達到強化肝臟效果。

●步驟:

1. 腳與腰同寬,雙手合掌,打開往上舉至與肩同寬。

2. 雙掌張開後仰吸氣。

3. 前彎吐氣

4. 雙手左右環抱往上合掌吸氣

5. 左右各側彎各一次(側彎時吐氣)

6. 左右扭轉各一次(轉時吐氣)

7. 雙手回到胸前合掌

●每回重複10次

●提醒:剛開始做不用調整呼吸,習慣後再慢慢加上。口訣是手、頭往上時吸氣,手、頭往下時吐氣。

動作示範、指導:

中華民國沖道瑜伽會理事 曹月美
中醫治療肝炎

中醫講究的是症型,而非疾病。因此在肝炎的處理上,也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急性發炎期:

表現症狀有悶痛、脅肋痛等。臨床上以清熱解毒藥物如茵陳嵩、大清板藍根等,加速肝內酵素的廓清,運用小劑量抗病毒藥物,一點一點殺死病毒;發炎情形較嚴重時,所謂苦寒藥如黃蓮龍膽洩肝湯等上場,負責增強巨噬細胞和網狀細胞,調整免疫能力,對抗肝細胞損傷,以陳榮洲主任的治療經驗而言,一般都可以讓肝指數下降。

●復原期:

面對死傷累累的肝病戰場,中醫此時考慮的是,如何幫助肝臟細胞復原。

「有時會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清除肝纖維化,」陳榮洲表示,研究發現丹蔘可以增加肝細胞一倍以上的再生能力,對於修復很有幫助。肝炎病人在恢復期時,經常出現容易疲倦、口乾、睡不好等氣陰兩虛的情形,因此除了清熱解毒藥之外,有些醫師會使用丹蔘來調補。

但也有醫師認為恢復期不應用藥。「因為若是中途攔截,會不會讓身體失去自體免疫的機會?」這是中醫、西醫目前共同面臨的困擾。
疲勞會傷肝?

在臨床上雖可見過度疲勞的人,會出現輕微的肝指數升高,但目前沒有任何的研究證據顯示,工作太累或是疲勞會引起肝病。

且在台灣造成肝病的主因,多為病毒、藥物及飲酒過量造成。一般僅就疲勞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改變,來「間接」推測,疲勞可能會引起肝病發作,實際上並無明顯證據證實兩者之間有關連。

但是肝炎患者確實較容易出現疲倦的情形。中醫認為,肝為罷(疲)極之本,通常肝氣血不足的人,特別容易覺得疲憊;西醫看法則是在肝炎急性發作、肝硬化或是肝癌末期時,才可能出現疲倦的症狀。

疲倦只是一種警訊或是表現,找出背後潛藏的病因,才是重點。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131

膝蓋保健

每 天10分鐘 就能保健您的膝蓋. 很簡單、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保健您的膝蓋 !!!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膝蓋不感覺到酸痛的、靈活度不夠、卡卡的幾乎很少..... 其實、只要您感覺到身體上的部位有"存在"、那就是不對、有問題啦!!!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年輕的時候、會感覺到脖子頸椎酸痛脹麻嗎? 會感覺到腰酸背痛嗎?會感覺到行動時四肢無力嗎 ? 會感覺肩膀手肘酸痛嗎 ?這答案肯是 "不會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不舒服的癥狀呢? 簡單的說: 就是《氣血不通、不活絡順暢、阻塞了....》 《就像都市裡的下水道、 使用久了、淤塞了、 不通了。》 所以要保健膝蓋、就是要活絡這個部位的氣血.. 每天只要10分鐘、就能保健您的膝蓋: 1.使用手掌拍打膝蓋的外側、內側各2分鐘。 〈這樣子就可以活絡腳上外側的膽經、胃經、以及內側的脾經、肝經、腎經〉。 2.再來、拍打後膝窩的部位 2分鐘、〈活絡膀胱經〉。 3.再搓揉膝蓋 2 分鐘。 最後: 跪膝 2分鐘。 貼心叮嚀 : 1.一定要每天做、運動之前要先做、如果不方便做跪膝動作、那麼就拍打後膝窩4分鐘。 2.千萬千萬不要跑步....有了年紀、跑步是最傷害膝蓋無知的動作、可以改用:快走的活動。 3.登山活動可以參加、但是下坡時、一定要以《整個腳板著地踩下的姿勢來走下坡路》千萬不能以腳尖先著地的踩下姿勢。 ** 走下坡路段、這樣的走法、全身的重量經由腳尖全部卡在膝蓋上!! 也就是說:你是以膝蓋來支撐下坡時全身的重量。

健康人生

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