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3日

人體的構造、生理

敘述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做為瞭解健康檢查的結果
為了要瞭解身體檢查、健康檢查的真實意義,我們需要先瞭解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因為大家都在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已學過人體的生理衛生,因此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講的,只是簡單地整理和復習一下人體的構造和生理,做為瞭解本書中的內容說明的幫忙。

人體可以分為三部份:

1. 頭部、2. 四肢、3. 軀幹

軀幹可再分為上、下兩部分:(胸腔和腹腔)

* 1) 胸腔(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大動脈)
* 2) 腹腔(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 子宮、卵巢 、輸卵管、脾臟)

人體的構造
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體,所以不必多加解釋,大家都會很容易了解人體是由「頭部」 ,「四肢」,和「軀幹」三部分所構成。

1) 頭部:
頭部就在軀幹上,由頸部支撐著。整個頭部由頭蓋骨和下顎骨所組成,從外觀我們可以看到代表面貌(如五官端正)的所謂的五官-五種生理器官:耳朵(聽覺)、眼睛(視覺)、鼻子(嗅覺)和嘴吧-舌頭(味覺),這樣好像少了一官,其實不然,還有一官是主管觸覺的皮膚。頭蓋骨保護著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 -腦(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是生命的總指揮,總樞紐,一個人的思想、知覺、運動、情感都由大腦來主宰,當大腦失去其生理作用的時候,一個人可以算是已經死亡,因此當證實腦死時,就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了。不過腦死的定義很複雜,雖有法律嚴格訂定,各國家的法律定義也有所不同,要宣佈腦死須由幾位專家在設備很完整的醫院慎重來做。

2). 四肢:有上肢和下肢,各分左、右成為對稱共為四肢。

3). 軀幹:
軀幹容納著一般所謂的五臟六腑,就是內部臟器。但是五臟六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就不止這些數目,不但如此,同名稱不一定指的是同一臟器,例如傳統醫學的脾跟現代醫學的脾臟是不同的,而對各臟器的功能的瞭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以將傳統醫學所指的器官、診斷、用詞,跟現代醫學所指的同名器官用詞混為一談,如果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把事情弄糟了。

在現代醫學中,把軀幹分為上、下兩個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間由一叫做「橫隔膜」的肌肉膜把它分開。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臟」、「肺臟」,「食道」、「氣管」、「支氣管」、和「大動脈」等器官組織,胸腔在中間又有個縱隔腔,除了肺臟外其他臟器都在「縱隔腔」中,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臟」、「膽囊」、「胰臟」、「小腸」、「大腸」、「腎臟」、「膀胱」、「輸尿管」、「子宮」、 「卵巢」、「輸卵管」、和「脾臟」等器官組織。

自從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以後,我們都知道「細胞」是外圍由膜所圍成的小房間,生物在這個小房間裡面經營生命現象。「細胞」是構成人體也是生物的最小的基本單位,所有的生物至少由一個細胞所構成,而人體中總共約有一百兆(萬億)個細胞。形狀和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而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如胃、肝臟、心臟等。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如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曩、胰臟等器官集合起來,專門從事跟消化有關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支氣管,氣管,肺臟等器官集合起來一起從事有關呼吸的工作,就叫做「呼吸系統」。有時候一個器官系統可以由其功能的類型再細分為兩個以上的次系統,如消化系統中具有主管食物通過、消化、吸收功能的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器官就統稱叫做「消化管(道)系統」,而具有分泌幫助消化的消化液的功能的肝臟、膽囊、胰臟就統稱為「肝膽胰系統」。

各器官系統的構造與生理功能:
人體因其生理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十二個系統

1. 心臟血管系
2. 呼吸系
3. 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4. 腎臟泌尿系
5. 內分泌系(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副甲狀腺)
6. 新陳代謝系
7. 血液淋巴系
8. 皮膚
9. 神經系
10. 肌肉骨骼系
11. 生殖系
12. 免疫系

內科和小兒科的疾病,大致上就依照這一種功能別的區別來分類,因此大家到各綜合醫院看病的時候,就要看分別屬於哪一種疾病而到各分科門診就診看病了。但常常有些自覺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的,可以知道是屬於哪一種器官系統的疾病,會讓病人不知道該看哪一科的情形發生,這個時候就不妨先看「家醫科」或「一般內科」,這樣醫師如果認為你的疾病應該看哪一科分科比較適當時,他自然就會把你介紹到適當的專科去就診。也常有病人自己以為是某一種器官的疾病,其實是另外一種器官的疾病,有時候連看病的醫師也有可能診斷錯的情形,但只要是經過訓練的醫師,很快會找出真正的病原屬性,而把你介紹到該病的專家,因此大家不要擔心,只要找對了醫師都不會有問題。譬如,心臟病的發作常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病人或醫師起初會以為是腸胃的問題而找腸胃科醫師的情形發生,甚至肺炎也有以腹痛為主要症狀的情形。一句話,疾病的診斷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我還要多加一句話,不要找所謂的名醫,一定要找看病謹慎、仔細,有耐心細聽病人敘述病情的醫師;但病人也不要太囉唆,後面還有病人在等喔,醫師是屬於所有病人的,不是你一個人的。

1)心臟血管系
人體為了維持生命,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是從燃燒「營養素」來獲得,為了燃燒「營養素」需要「氧」,而為了要把營養素和氧搬運到每一個細胞的時候就需要輸送系統,心臟血管系就是扮演這一種輸送系統的器官系統。大大小小的血管把心臟和各器官、組織、細胞間連接起來執行著這種工作。氧從肺臟細胞被搬到各細胞,而各種營養素則由小腸吸收後最初被搬到肝臟,然後在肝臟被精製變成各種營養份後,被搬運到各器官的細胞。在這一種搬運維持生命所需的氧和營養分的輸送系統中,心臟扮演著整個輸送系統的中心幫浦的角色,靠著心臟二十四小時,又是一輩子不停的一縮一鬆的運動,才能維持這龐大複雜的輸送系統的運作,而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扮演著輸送管的角色。當這一個輸送系統停止的時候,就是人體生命的一卷的結束。雖然人體的每一種器官系統都是很重要而各有所負責的不同功能,但只要心臟血管系停止做工三分鐘,人的生命就結束了,因此可知心臟血管系的重要性了。

在前面已提過,心臟扮演著整個人體血液循環的中心幫浦的角色。心臟內部分成四個腔室,就是「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心室」是把血液從心臟送出去到身體各器官的機器房,「左心室」將血液送到身體全部的器官組織,但是「右心室」則只把血液送到肺臟,在肺臟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換成氧。「心房」是回收血液的機器房,「右心房」回收由身體全部器官、組織回來的血液,而「左心房」則只回收從肺臟回來的充滿氧的血液。

各心室和心房的出口或進口,都連結著大血管,送血液出去的叫做動脈,進來的叫做靜脈;身體的各器官也都有進入和出去的血管,因此這個動脈和靜脈的名稱也照樣適用於進出各器官的血管。跟心臟四個腔室連結的大血管各叫做大動脈(左心室),肺動脈(右心室),肺靜脈(左心房),上、下大靜脈(右心房)。為了阻止血液的回流,左、右心室和心房之間及各心室、心房的血液進、出口和動、靜脈之間都有「瓣膜」,如僧帽瓣(左心房~左心室),三尖瓣(右心房 ~ 右心室),大動脈瓣(左心室 ~ 大動脈),肺動脈瓣(右心室 ~肺動脈)。給心臟本身送血液的動脈叫做「冠狀動脈」。

心臟是由很厚的特殊肌肉「心肌」所構成。心臟的各房、室的最內層跟流動的血液接觸的一面叫做「心內膜」而整個心臟的最外層由「心囊」包圍。而心臟之所以會不停不休地做收縮運動,是因為心肌內另有一特殊刺激傳導路徑的關係。這個傳導系統,不停地將刺激傳至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不停地收縮。這個系統的刺激源頭是在右心房近上腔靜脈處的「竇房結」,然後刺激首先傳到心房引起心房的收縮,同時也傳到心房中隔的近心室處的「房室結」,接著傳到「希氏束」,再至「傳導腳」後,把訊息傳到左、右兩心室而使心室收縮。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大堆的專有名詞呢?因為這些部位都會引起或發生疾病,而所呈現的症狀都不一樣。

2)呼吸系
在上面我們已提過為了人體要維持生命需要「營養素」和「氧」。「營養素」是從「消化管」的進口,也就是從口(嘴吧)攝取來補充,有關消化系統我們會在下一節談到,而「氧」則經由「呼吸系統」也就是從鼻子吸進空氣來補充供應。呼吸系統分兩大部分,「肺臟」和「呼吸道」。肺臟分為左、右兩個,呼吸道是空氣要到肺臟的通道,從「鼻孔」開始到「氣管」,然後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右肺,「支氣管」像樹枝一樣越分越細,從「支氣管」到「小支氣管」到「細支氣管」,最後到達最末端的最小單位叫做「肺泡」。肺臟裡充滿著氣管系、動脈、靜脈和它們的小分支。

「肺泡」約有三億多個,肺泡周圍有很多「毛細血管」像魚網一樣網住,在細支氣管末端像一把把葡萄一樣充滿在全肺臟。肺泡是體內唯一可供氣體交換和氣體擴散的場所,人的肺泡可提供做擴散的表面積約有60 ~ 80平方公尺那麼大,差不多跟一個網球場一樣的大小。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就從鼻孔進來,先通過「喉」、「氣管」後到達「支氣管」,最後到「肺泡」,同時肺臟裡的循環系統(血管)的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也到達肺胞,就在這裡「肺泡」空氣中的「氧」跟「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交換下來,這個動作叫做人體的「外呼吸」或「肺呼吸」,人體獲得了所需要的「氧」也排出了多餘的「二氧化碳」,而滿載著新鮮氧的血液,經循環系的動脈到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毛細血管,把氧給組織細胞,同時把組織細胞的二氧化碳交換出來,這叫做「內呼吸」或「組織呼吸」,這些二氧化碳在血液裡經過靜脈到心臟再送到肺臟的肺泡跟氧交換,一直這樣循環來維持人體所需要的氧。

這一種呼吸的動作,成年人在安靜的狀態下每分鐘需要約 250 ml的氧,也送出約 200 ml的二氧化碳,為這需要,肺每次呼吸約500 ml 的空氣,而每分鐘約 15 ~ 20 次的呼吸。當運動的時候因為需要更多量的氧,每次呼吸的量也就大,每分鐘的次數也增加。再來,這些呼吸動作是由橫隔膜和肋骨肌等的收縮來執行,而主宰這個動作的是神經系統和化學作用的整體性調節。人體在腦基底部份的延髓,有個呼吸中樞在統御調節呼吸肌(做呼吸動作的肌肉)的動作,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低氧狀況,會刺激這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工作,就是調節人體生理狀況之主要機制之一,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當人體有狀況(如生病、運動)時,這一機制就會做適當的調節動作,譬如,血液中的氧氣缺少或二氧化碳增加的時候,呼吸中樞就受到刺激而增加換氣的動作來回復正常的狀態,這叫做呼吸的化學調節。但是呼吸和心臟的跳動不一樣可以短時間由意志來把呼吸停下來,心臟就不能說要停就把它停下來,不過在睡覺的時候呼吸就由呼吸中心來自動控制。

3)消化系(腸胃管,肝、膽、胰)
「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膽道、胰臟。這些器官都是屬於同一個器官系統,是主管身體的消化機能的器官系統。為什麼呢?大家都會有些不明白及問號。食道、胃、小腸、大腸叫做消化系統大家都不會有疑問,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吃了食物以後,食物在通過這些器官時,被消化後營養分則被吸收,剩下的渣滓就變成糞便排泄到體外,所以叫做消化系器官並無問題。因為這些器官都是管腔,裡面是空洞的,所以也就叫做「消化管」,但是大家卻忘記了,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的時候,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忙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因此需要生成製造且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而肝臟、膽道系統、胰臟正是製造和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份子。

所謂「腸胃道」是從口腔開始進入,依序到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上行、橫行、下行、乙狀)一直到直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最後從肛門出去的食物經過的路徑管道。習慣上從食道到十二指腸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而上行、下行、橫行、乙狀大腸和直腸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空腸、迴腸則屬於「小腸」。

大家都有經驗,當肝臟有病而到綜合醫院看病時,常常不知道應該看哪一科,我也常被來看腸胃病的病人問"我有肝病,要到哪一科去看?"的經驗。因為有些醫院只掛了「消化科」或「胃腸科」,而沒有掛「肝臟科或肝病科」的招牌。其實肝病就包括在消化科或胃腸科疾病裡面,而由這些科的專家或醫師來診療。有些醫院就知道有這麼一個缺失或謎題,而掛了「腸胃肝膽科」的招牌。而且這些科不但診療「肝臟」和「膽道」的疾病,還包括診療「胰臟」的疾病。

肝臟在哪裡?

首先讓我們先來瞭解,究竟肝臟是在身體的什麼地方。在前面我們已提過,我們的軀幹,就是胴體分上下兩個腔洞,胸腔和腹腔,中間有一層厚膜隔著就是橫隔膜,肝臟就在腹腔中。肝臟之位置,就在腹腔的最上面,也就是右側橫隔膜之下,前面整個被右胸廓下部的肋骨所蓋住,而它的下端,也不超出右側最下面的肋骨,所以正常的肝臟從腹壁上面是能摸不到的。

肝臟對身體有什麼用處?

肝臟的構造組織由四種不同功能的部門,醫學上也叫做「系統」的部門所組成﹐而其中有兩個系統是肝臟所特有的部門,也是肝臟的主要構造組織。其中的第一個系統叫做「肝細胞系統」,另一個叫做「膽道系統」。其他兩個系統,是別的器官也一樣有的組織系統,就是「血管系統」和「網狀內皮組織系統」。

肝細胞

那麼,肝臟究竟有什麼功能?也就是說,肝臟在人體中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為了維持一個人的生命,需要兩大要素,就是各種「營養素」和「氧」,而「肝細胞」就是處理其中的營養素部分的器官系統。當我們吃了食物時,在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在腸管中被消化後,由腸管的管壁吸收攝取而送到肝臟來,在肝臟,肝細胞就把這些營養素轉換變為身體各器官組織所需要的物質或成分,準備讓各器官組織來利用。

人體的組織是由三大營養要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所組成的,因此肝臟有主掌維持身體生命的三大營養素的新陳代謝的機能外,肝臟還有行使藥物和毒素的新陳代謝及排泄的機能。肝細胞不但利用由消化管吸收來的營養素,生成身體各器官組織所需的成份,提供各器官之需外,也執行把各器官組織所生成的成分,轉換為其他各器官所需的成分,在各器官之間做互相轉換的工作。

膽道系統 膽汁

「膽道系統」是分泌、輸送膽汁的器官。「膽汁」是肝細胞所生成,而經膽道分泌出來的液狀物質。「膽汁」中含有膽紅素、各種膽汁酸及電解質等物質。膽道系統,從在肝細胞間的最細的毛細膽管開始,經過細膽管、小膽管、肝管及總輸膽管,最後開口在十二指腸。膽汁在肝細胞生成後,就經過這個管道被排泄出到十二指腸。膽汁在小腸中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幫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這是肝臟為維持人體生命所扮演的另一種角色。

膽紅素

「膽紅素」是血液的紅血球經過新陳代謝後的廢棄物。大家都知道,我們體內的血液中有三種主要的成分,就是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其中的紅血球,負責把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從肺部搬運到各器官的工作。紅血球是在骨髓中製造出來的,因為它們的生命只有一百二十天,也就是說它們只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我們的身體中,每天有一百二十分之一的老衰的紅血球被破壞,同時每天需要製造等於全部血液中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的新紅血球出來。

膽紅素就是從被破壞的老衰紅血球所產生出來的廢棄物。這個廢棄物對身體並沒有用處,但一定要從身體中排泄出去。膽紅素在肝細胞中被處理後,經過膽道系統被排出到十二指腸,它到腸管(小腸,大腸)後,最後大部分就和糞便混在一起,從肛門被排出到體外,而一部分就在腸管被吸收後再回到肝臟,其中一小部分就經過轉換後,另外從腎臟在尿中排泄到體外。

膽紅素雖然對於身體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它一定要經過肝細胞和膽道系統把它處理排泄掉,所以當肝細胞或膽道有傷害的時候,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就會降低,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就會上升,所以肝細胞或膽道的傷害,就會在血清中的膽紅素的濃度上反映出來,因此可以由測定血清膽紅素的濃度,而瞭解肝細胞或膽道的受傷或阻塞的程度。

膽汁酸

在膽汁中的「膽汁酸」,也是肝細胞從血液中的膽固醇,或其它脂質製造出來的成分。但是「膽汁酸」和「膽紅素」有很大的不同,膽紅素是廢棄物,對於身體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膽汁酸對於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的吸收,是不可或缺的。它雖然跟膽紅素一樣,在膽汁中經膽道系統分泌到腸管,但膽汁酸就在腸管內幫助食物中之脂質的乳化及吸收,最後大部分的膽汁酸在腸管被再吸收而再回到肝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循環,這種現象叫做「腸肝循環」。

肝臟的特殊血液循環 - 門靜脈

肝臟的第三個系統是「血液循環系」。肝臟的血液循環系統跟其他器官的血液循環系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雙重的循環。所謂雙重循環,就是除了其器官也同樣有的,屬於大循環系的肝的動、靜脈外,還有一個叫做「門靜脈」的血液循環系統。由大循環的肝動脈來的血液,供給氧及營養分給肝臟,而門靜脈是彙集從各消化管回流而來的靜脈血,流入肝臟的血液循環系。門靜脈所流的血液中,除了含有從消化管壁吸收而來的各種營養分外,同時也含有各種不屬於人體的外來物質,就是「異物」。

這些營養分及對身體會產生危害的外來物質,都是經由門靜脈被搬運到肝臟來接受處理。其中營養分經處理後,被利用為維持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外來異物則經過處理後被破壞而消除掉。

肝臟的網狀內皮系(衛兵) - 克布霍 (Kupffer) 細胞

肝臟的另一系統是「網狀內皮系統」。這個組織系統具有捕捉在前面所提的,從腸管吸收進來的,不屬於身體本身的外來異物而把它除掉的作用,也就是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來因素的侵襲攻擊的作用,是一種「防衛系統」。

肝臟的網狀內皮系的「克布霍細胞」就是要執行這一種功能的系統,可以說,克布霍細胞是肝臟要防守從腸道路徑侵入人體的外敵的「守衛兵」。因此當肝臟受損傷時,這種肝臟的功能作用或能力,隨著受損的程度也會減低,就是不能百分之一百執行它的任務,也就是說,肝臟的保護身體受外來的侵襲的能力也會降低。因此,肝臟長時間受損傷的時候,抵抗外來異物的能力也會降低,也就無法截住、捕捉「外來異物」進入體內,結果免疫系統就產生對付外來異物(抗原)的「抗體」,「抗體」就是「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的上升,可以做為檢驗肝的損傷的指標。

所以說,肝臟具有維持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新陳代謝、各種毒素的代謝去除、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及保護身體免受外來因素侵襲、傷害的功能。

4)腎臟泌尿系
一般常識上,大家都知道「腎臟」跟「尿」有關係,也知道「泌尿器官」是跟「排尿」有關係。大家也知道腎臟就是俗語所說的「腰子」,就在背部靠近腰的部位。沒有錯,腎臟就是在腹腔中靠背部而較上面的地方,所以很多人當有腰背部酸痛或不舒服的時候,就馬上會連想到是不是腎臟出了毛病。這一種連想並沒有錯,只是大家,大概是傳統醫學的關係吧,都以為腎臟跟性有關係,而「性」是人生上最重要的生理要件,因此一有腰酸背痛就會馬上連想到腎臟,進一步再連想到性的能力是否受損,是理所當然的。其實,除了泌尿器的末端和外生殖器在一起或很接近外,腎臟和「性」是扯不上任何關係的。例如在男性,在腎臟製造出來的尿,最後積蓄在膀胱,然後經過尿道到體外,而尿道是在陰莖中間通過一直到尿道口。陰莖是性交時所必須的男性性器官,精液也是通過尿道出來,但是這並不表示腎臟和性有任何關係,只是尿和精液最後經過同一個通道開口到體外而已。女性的尿道的開口就在陰道上面的位置,很小的一個開口,因此自己不容易看到,陰道和尿道是各自分開獨立的,沒有任何關係。陰道就是女性性交時的性器,也是生產嬰兒時的通道,如此只跟泌尿系的末端開口有一點地緣關係而已。老實說有不少女性,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陰道和尿道互相的位置關係。

腎臟泌尿系統可分為兩大部分,即腎臟和輸尿管道部分。腎臟是製造尿液的器官,而輸尿管道系統是要排泄腎臟所製造的尿液的通路管道。輸尿管道系統由上端接在腎臟的腎盂的「輸尿管」開始,下端接到「膀胱」-儲蓄尿液的器官,再由膀胱下來就是要排尿的「尿道」。

「腎臟」在人體的腰背部腹腔內,左右各一個,每一個腎臟的重量約為150公克。每天約有 150~180 公升的血液要通過腎臟,就是一個人的全身的血液每天要通過腎臟 40 ~50 次。每一個腎臟約有一百萬個叫做「腎單位」的單位,是由叫做「腎小球」的由很多毛細血管所成的小球和接在小球下面的「細尿管」所組成。血液通過腎小球時,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和水分都會被篩濾出來到細尿管,這一種液體叫做「濾出液」。「濾出液」由溶在水分中的物質-「溶質」和水分所組成。「溶質」中的物質有:氨基酸、葡萄糖、維他命、各種電解質、由體內排泄出來的廢棄物質等。

從上面的說明大家,也許會嚇一跳,也會有疑問,一天有150公升的尿在腎臟製造出來,那就一天一直在解尿也解不完了嗎?不必急,我還沒有講完呢,因為還有下一半還沒有講。在腎小球製造出來的濾出液在進入細尿管後,細尿管就執行它的工作,就是再吸收這些濾出液回血液中。絕大部分的水分和身體所需要的物質都被再吸收回去,結果真正剩下來被排出到體外的尿液的量,只有總濾出液的一百分之一而已,就是1.0~1.5公升,這就符合大家所能瞭解的每天的排尿量了。腎臟的任何部位或輸尿系統的任何一 部份出了毛病,腎臟泌尿系統就是有病了;但是跟「性」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5)內分泌系(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等)
內分泌系器官是大家一般所說的分泌「荷爾蒙」(激素)的器官。那麼,什麼叫做「荷爾蒙」呢?大家又有一點迷糊了,想不出所以然來。這麼複雜的人體要維持生命總需要一個指揮系統,就是神經系統,身體的各器官組織受到神經組織的作用來控制其整個生理活動,此外,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也會受到另外一種化學物質的影響控制其生理活動,而這一種物質又不是各器官本身所產生的,而是由本身以外的器官生成分泌後,經過血液的流動帶來的,這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荷爾蒙」也叫做「激素」。而分泌「荷爾蒙」的組織器官,因沒有管道引流其分泌物質出來,而是經由血液的流動被帶到其他器官組織後對其器官組織的細胞發揮其作用,因此就叫做「內分泌腺」。而和內分泌腺相對的器官叫做「外分泌腺」,這一種腺體就有導管把所分泌出來的物質引流到消化管或氣管道管腔等,會通到體外的管腔或體表,來執行各分泌物的生理作用或做排泄之用。如消化管內的消化腺(分泌各種幫助消化的消化酵素)、唾液腺、汗腺等就是。

甲狀腺、腦下垂體、腎上腺或性腺等分泌出來的分泌物就是屬於內分泌物質,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荷爾蒙」。因為一般觀念上都把「荷爾蒙」一詞跟「性腺的內分泌物質」劃上等號,所以都以為「荷爾蒙」就是指「性腺」所分泌的物質而與性有關係,其實「性腺內分泌物質」不過是內分泌物質的一種而已。

內分泌腺中我們比較熟習的是甲狀腺,其他還有腦下垂體、副甲狀腺、腎上腺、男女性腺等。除了這些外,還有胰臟中的胰島腺所分泌的胰島素,就和血糖的調節有關(因跟新陳代謝有關,有時候分類為新陳代謝有關系統,有時候也把內分泌系統與新陳代謝系統放在一起處理)。

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都是各自獨立的器官,但在生理作用上,從腦下垂體開始一個個依序影響控制下來,因此可以說互相有緊密的上下連帶關係。因此,下游器官疾病的症狀表現,常常是上游器官的疾病一直影響下來的,因此有可能是最上游器官所發生的毛病的症狀。

除了甲狀腺的疾病較常見,而較有特徵性的症狀,因此是健康檢查的標的疾病之一種外,其他腦下垂體、腎上腺和性腺的疾病就因症狀不太明顯而不容易發現,或反過來則因為症狀太過於明顯而未做健康檢查之前就會就醫診查,因此平常不是健康檢查的對象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等,就在平常就有明顯的症狀,所以不會等到健康檢查才查出,早就求醫診治了。

7)胰臟和胰島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的後下方的橫形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二百五十公克,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是(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兩個部分。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點綴在胰臟的外分泌腺中,有約一百萬個由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荷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也就是跟糖尿病有關的部分。

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主要分泌的賀爾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胰島素。胰島可隨時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分秒變化,而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循環全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根鑰匙,能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讓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者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好的時候(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因為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而引起血糖的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狀況。

7)新陳代謝:
在上面已提到,所謂新陳代謝的疾病有些本來是屬於內分泌系統的疾病,但有些則並沒有專屬的器官,只是其本質上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較有明顯的關係,因此常常就另闢一科系做研究、診治。所謂新陳代謝作用是食物被人體吸收後,經過物理和化學作用過程而合成為複雜物質,這叫做同化或合成代謝作用,而複雜物質再轉化為較簡單的物質,這叫做異化分解代謝作用,這個作用同時會產生人體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這些人體新陳代謝的物質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葡萄糖、脂質(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鐵、銅、蛋白質、鈣、鈉、鉀等。其中葡萄糖和胰臟的胰島腺,脂質、蛋白質和胰臟的外分泌腺,鈣和副甲狀腺有直接和密切的關係。

8)血液、淋巴系:
人體中的循環系統是把人體各部分所需的氧和營養素搬運到身體各器官、組織、細胞的一種交通管道系統。循環系的大小血管可以比喻成四通八達的水路或者是管狀道路,由國道、省道、縣道、街道、巷道一直到家門口,再由家門口反方向一直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心臟。水路中有水流而道路上則有車輛的流動,而血管中有血流,也可以說是連綿不斷的車量的流動-車流。這些水流或車流可以搬運貨物,而血液就是等於這些在血管中搬運貨物的車流,這樣血液在循環系的大小道路上扮演搬運營養素和氧的車流的角色。

血液中有「血球」和「血漿」兩種成份。

「血漿」中含有各種由消化管腔吸收來的營養分和在各器官所生成的各種維持生命的許多種物質成份,這些營養素和維持生命的成分,就靠血漿在血管中的流動,就是血流,不斷地移動到身體各部份去做其維持生命之工作。

「血球」是血液中的使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到的有形成份。血液中有三種不同的血球,這些血球各具有它們特殊的不同的功能。這三種血球各叫做「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紅血球」有搬運氧到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血小板」有執行血液凝固的功能,而「白血球」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以及腫瘍細胞等保護身體的功能。

白血球又再分為「顆粒球」、「單核球」、「淋巴球」三種類型,而顆粒球可以再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嗜鹼性」三種顆粒球。

大家都看過雞骨或豬或牛的骨頭吧,把這骨頭折斷或打碎時,大家會看到血紅色的漿流出來,這個叫做「骨髓」,而在上面所提到的血球就是在骨髓中製造後送出到血液中來的,也就是說骨髓是製造血球的工廠。

這些血球在骨髓中的最原始形態的細胞叫做幹細胞 (stem cell),這一種母細胞因為能朝向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種形態的細胞分化發展,因此也叫做多能造血幹細胞 (pluripotenti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骨髓中的母細胞先分化為(一)骨髓系幹細胞和(二)淋巴系幹細胞,而骨髓系幹細胞再分化為生產1. 顆粒性白血球系的母細胞(60-70%),2. 生產紅血球的紅血球系母細胞(20-30%),和 3. 產生血小板的巨核細胞系母細胞 (10 %)。淋巴系的母細胞則分化為T-淋巴細胞系和B-淋巴細胞系的淋巴球。

顆粒性白血球的母細胞再分化為嗜中性、嗜酸性、嗜鹼性顆粒球、巨噬細胞和單核球等白血球。在骨髓中顆粒性白血球系和紅血球系的血球的比例約為 3.0 ~ 3.5 : 1,因為白血球的生命過於短暫,這個比例是可以了解的。「嗜中性顆粒球」和「單核球」有對抗病毒、細菌、黴菌、腫瘍細胞的功能,「嗜酸性」和「嗜鹼性球」則具有與過敏有關的功能。這些血球在人體一旦有病的時候就會有量和質的變化,就是數目的增減和功能作用上的變化。

「淋巴球」也可以再分為「T 細胞」和「B 細胞」兩種淋巴球,而各具有細胞性免疫的作用和液性免疫的作用(抗體的產生)。

白血球能做像阿米巴的運動,就是變動自身的外形來移動。成熟的白血球自骨髓跑到血管內,再從血管跑到組織內。白血球的生命很短,只有數小時 ~數天的生命,紅血球就長多了,有120天的生命,不過要記得喔,是 120 天是四個月而已,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與生命一樣長,你知道我為什麼我要特別提起嗎?因為很多人很怕抽血檢查或者捐血,一聽到要抽血檢查就好像要他們的命似的緊張,其實即使不抽血或捐血,你血液中的紅血球到壽終正寢來到的時候,也會自己破壞掉。

這些血球母細胞在骨髓內一步一步分化到成熟的血球後,這些成熟的血球才會流出到血管的血流中,而還沒有成熟的血球就不會出現在血管的血流中。

當有未成熟的血球出現在血流中的時候,常常是血癌(白血病)或大量出血後才會發生,這個時候,應該立刻找血液科專科醫師接受診察。我們來看看下面簡單的流向圖吧-

骨髓系白血球:自骨髓母細胞 (myeloblast) 按照順序分化成熟 → 前骨髓細胞 → 骨髓細胞 →變形骨髓細胞 → 帶狀(桿狀)核白血球 → 分葉形核白血球,後面兩種血球可以出現在血流中,前三種就不應該出現在血流中。

紅血球系:紅血球母細胞 (erythroblast) 和各階段有核紅血球只有在骨髓中分化,而不該在血流中出現。血流中應該只有無核的紅血球。

血小板系:在骨髓中的巨核細胞 (megakaryocyte) 分化成為血小板後,才會出現在血流中。

簡單說,各種未成熟的血液細胞,在正常狀態下,不會也不應該在周邊(末梢)血液,就是血管中的血液中出現。

9)皮膚: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的外表有皮膚包覆著,而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最大的組織器官。皮膚由兩層組織所構成,外層叫做「表皮」,內層叫做「真皮」。皮膚由纖維質和彈性纖維質組成外還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屬組織,此外還有很多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等組織。

皮膚的機能除了保護從體外來的侵入者,如微生物、放射線等傷害身體內部的組織、器官外,還有調節人體中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的釋放的功能,也調節體溫使人體保持一定的溫度。皮膚中的血管組織和汗腺對於體溫的調節影響最大,而維他命 D 也是皮膚藉太陽光生成的。這樣,皮膚是一個大而相當複雜的組織器官。皮膚的疾病,不但複雜還很難治癒,而且還有很多皮膚的疾病,並不是皮膚本身的疾病而是其他器官或全身性的疾病所引起的。因為皮膚病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因此在做健康檢查時,檢查的醫師會用視診的檢查法,仔細地看一看有沒有,或診斷出你所得的是哪一種皮膚疾病。

10)腦、神經系:
人體的各部分、器官、組織都有其各自所司的功能,且以這些功能共同來維持生命,其功能作用就是生理作用。但是跟軍隊、機關、團體一樣,要這一團隊發生有效的作用一定要有個總指揮和指揮系統,不然根本就無法使這一團隊做有規律且有效的行動,而在人體中擔任總指揮和傳導命令系統作用的就是腦、神經系統。腦、神經系統可分為腦、脊髓(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周邊或末梢神經)。中樞神經可再分為腦部(大腦、小腦、腦幹)和脊髓。腦部則主管總指揮的工作外,一個人最重要的意識、記憶、智慧、情感都由大腦的最高層來執行。末梢神經則擔任傳達各種由末梢來的資訊給中樞神經(感覺)和由腦部傳達資訊給末梢組織器官(運動)的工作,因此有任何部分的神經發生缺陷或者問題的時候,就隨著發生相當功能的脫落或缺陷出來。

由腦部有十二對神經出來叫做腦神經,腦神經主管五官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面部動作的功能,由脊髓出來的末梢神經叫做脊髓神經,主管軀幹、四肢的感覺和運動。這些神經系的功能上的缺陷,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大多在做一般所謂的理學檢查就是視診和感覺、痛覺、運動的神經系統檢查的時候,可以查得出來,但是做一般的血液和生化檢查的時候,則查不出所以然來。

此外,在內臟、血管、皮膚、分泌腺都有另一種神經系統在調節、維持呼吸、消化、循環、吸收、分泌(消化腺、汗)、生殖的功能,且各有正反兩面的功能(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這一種神經系統沒有辦法用意識來控制,因此叫做「自律神經系統」。

11)肌肉、骨骼系
骨骼和骨骼肌是支撐人體的組織,不但如此還能夠使肢體隨意運動。這些組織不但會受傷,折斷,也會因受到感染而發炎,本身也會長出惡性腫瘤,也會有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轉移過來。除了早期的腫瘤因無症狀而不容易被發現外,其他病症都因症狀比較明顯而在早期就會被注意到,很少會留在做健康檢查的時候才發現。

12)生殖系
生殖系統是明顯地不同於其他器官,但因外生殖器和泌尿系統的末端是在一起的,因此男生的生殖系統的疾病,則常由泌尿科的醫師來做診療,而女生則因為與懷孕、生產有關而較特殊,因此另成一專科而由婦產科醫師來診療。其實,生殖系都與性腺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屬於內分泌疾病的症狀的時候,則由內分泌專科的醫師來診治。男生的生殖系器官有:睪丸、副睪丸、輸精管、精囊、攝護腺(前列腺)、陰莖,而女生的生殖器則有: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13)免疫系統和感染
上面所講的都是可以看得到的組織器官,但是人體上還有一些生理功能是肉眼看不到的組織細胞系統來維持的,如免疫系統就是由淋巴系統的細胞來主持,是人體保護自己的機制系統。免疫系統能夠認識又區別,屬於自己身體的部份和從外面進來的外來侵入份子。我們一般所謂抗原就是從外面進來的侵入份子,就是不屬於我們身體的一份子,如病原菌。當有抗原侵入時,我們的免疫系統馬上就能辨認出,非自己人而產生所謂的抗體來對抗抗原(病原菌),而把它們消滅排除,簡單地說把侵入者殺掉,這就是免疫。免疫系統的機制很複雜,但是要對付外來的侵襲所以是很重要的系統,但是有時候免疫系統也會出差錯,把自己的人當作外來的侵入者來處理,這個時候也成為疾病,這一種疾病就叫做「自體免疫疾病」,是針對自己體內組織抗原產生抗體,而由免疫反應引起的疾病。免疫系統就如同國家的軍隊,是用來對付抵禦外來的敵人,但有時候調節的機制出了問題,卻反而攻擊自己的組織或器官而引發了所謂「自體免疫疾病」,大家最常聽到的全身性紅斑狼瘡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種。科學家因為研究分類上之方便,把人體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之疾病分為過敏、免疫與風濕三大類。但基本上,過敏疾病的反應是針對外界的過敏原,免疫疾病是針對免疫系統之組成與自體抗原,而風濕疾病是針對關節系統之組成與自體抗原的疾病。

因此,如果免疫系統把反應朝向自己,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與風濕疾病;如果把反應朝向外界過敏原,就會產生過敏疾病。雖然這些疾病通稱免疫系統異常,但是基本病因卻不同,治療也不盡相同。由於檢驗免疫細胞與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方法都很類似,所以有些醫院將這三種疾病統合在同一科。而另有一些疾病並不是特定的組織器官的疾病,而任何組織器官都會發生的,如各種微生物(病毒、細菌、寄 生蟲)的感染就由感染科的醫師來診治。

胎兒在未出生前在羊膜內受到很好的保護,除了少數一些先天性感染的微生物可以經由胎盤感染胎兒外,正常情況下羊膜內是無菌的狀態,因此胎兒在此期間是最安全的。但是,破水或出生後就暴露在外界的環境中,開始跟許多微生物發生接觸,就有機會發生感染疾病。嬰兒出生後就面臨被微生物感染的危機,要如何化解呢?這個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就要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免疫系統一旦啟動運作就會產生記憶能力,如果下次有相同的微生物再侵入體內,免疫系統就會立即由記憶當中找到舊檔案,立刻消滅入侵的微生物,因而不會發生疾病。參與這種免疫的包括有特殊淋巴球和所分泌的免疫物質。

根據以往的經驗發現有些感染疾病,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得過了就不會再感染,例如,麻疹、水痘等疾病。之後有些研究,發現人被感染之後,血液中會產生一些物質可以中和細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稱之為「抗毒素」;或是製造一些可以對抗細菌的專一性蛋白質,也就是後來被稱為「抗體」的物質。後來,醫界開始瞭解免疫系統對於會引起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具有抵抗力作用,可以防止再次被感染。人的免疫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取決於父母的基因,無法改變;但有時候可能因為基因發生突變而造成免疫基因的改變,而免疫功能也就出現問題。

在一七二一年左右,英國有一位醫師詹納發現許多擠牛奶的女工很少會感染天花,就算感染了天花,症狀也比較輕微,因此認為接觸牛痘後,可以產生預防天花的效果,經過了多次實驗後,在一七九六年發明了牛痘疫苗,這就是疫苗和預防接種的濫觴。之後所發明的疫苗,的確讓許多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下降,挽救了許多生命,其中天花到了一九七八年甚至已在地球上絕跡,這完全是依賴疫苗及預防接種的成功。

預防接種就是利用這一種人體免疫系統對抗外來入侵微生物時所產生的反應,而先將這些微生物加以修飾變成,不具傷害性的抗原,接種進入人體內後,使人體對這些微生物產生專一性及有效性的免疫反應,以後遇到這些微生物進入人體的時候,就可以立即加以消滅而不致引起感染,而達到預防的目的。所以父母對人體免疫功能及預防接種的原理應有所瞭解,也不要忘記讓自己的小孩定期接受疫苗接種。

14)遺傳-基因
一個人的相貌、皮膚的顏色、身長的高矮等的特徵叫做「表徵」,表徵可以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我們在前面已談過,人體的最小單位是「細胞」,每一個人體約有一百萬億(兆)個細胞。這些細胞中每一個都有一個細胞核,每一個細胞核中都有46條(23對)「染色體」,其中2條因為能決定個體的性別,所以叫做「性染色體」,在女性,這一對染色體以XX表示,在男性則以XY表示;另外的44條叫做「體染色體」(即非性染色體)。「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後,產生精子與卵子,分別各帶有23條染色體,當受精後胚胎形成,子代就分別從親代雙方各獲得一半 (23條) 的染色體。如在上面所講,在男性中,兩條性染色體是不相同的,我們可以用下列的方法表示男性的染色體組成:(44, XY);其中44是表示體染色體的數目,X、Y表兩條不同的性染色體;女性則擁有兩條一樣的性染色體,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表示其染色體的組成:(44, XX)。當精子與卵子結合,親代的基因就經由精子和卵子的染色體而遺傳給子代,而性染色體在精子有一種是22+X (22條體染色體加一條X染色體),而另一種精子則是 22+Y,但卵子則只有 22+X 一種,因此當卵子和 22+X 的精子結合時,就會生下女孩;而和 22+Y 的精子結合,就會生下男孩。

每一條染色體都有2條不同長度的看起來像繩子的「DNA」(去氧核醣核酸)分子,這2條「DNA」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形成染色體。控制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是DNA(去氧核醣核酸),而「基因」是指控制某一性狀的染色體上的DNA分子的一個「DNA片段」,它影響我們身體內細胞的一切活動及表徵。每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不同的基因,它們分別控制不同的表徵。控制一種表徵的基因通常是成對的,分別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對位置上,「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位置稱為「基因座」,而大部分的基因都帶有合成蛋白質所需的重要訊息。來自父親與母親的染色體是互相配對的,互相配對的體染色體基本上帶有相同的「遺傳訊息」,這表示彼此帶有相同的基因,譬如說父親的染色體上帶有身高的「決定性基因」、A酵素和B酵素等等基因,而跟其配對的來自母親的染色體也同樣的帶有這些基因,而在染色體上的「排列順序」是完全一樣的時候,這種可以相互配對的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雖然在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是一樣的,「排列的順序」也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每個基因在DNA上有些許的「核?酸排列序列」的差異的時候就會造成表徵上的不同,譬如說父親的身高決定性基因的基因形式是高個子的,而母親的是矮個子的基因形式,所以在同源染色體上基因的種類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其基因的形式的不同就造成身高的不同,這種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則稱為「對偶基因」。

基因的核?酸序列所帶的「遺傳訊息」會從細胞核內的酵素進行「轉錄作用」而生成「訊息RNA」,「訊息RNA」在細胞質中會進行轉譯作用來生成「蛋白質」。如果一個帶有生成蛋白質訊號的基因發生「變異」,就可能製作出功能異常的蛋白質,或者是無法製作出足夠份量的正常蛋白質,結果使遺傳表徵變異常。但由於體染色體為成對的,因此每一個基因都有兩份,所以如果這個發生變異的基因是坐在體染色體上時,當其中一份基因發生了缺失,但另外一份仍然有可能製作出足夠正常的蛋白質,這個時候這種異常就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這就是「隱性遺傳疾病」的成因。但如果其中單單只要一份基因有異常,就會造成個體疾病的發生時,就叫做「顯性遺傳疾病」。在顯性遺傳疾病的病例中,一份異常的基因不論它是遺傳自爸爸或媽媽,小孩子都會帶有這一種疾病。在隱性遺傳疾病的病例中,如果小孩子遺傳到一份異常的基因的時候,並不會有疾病的病徵出現,但是他們平均有一半的機率會再將異常的基因遺傳給子代,而在以後的子代造成異常的表徵出來。

基因的穩定性對遺傳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是遺傳物質也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如果遺傳物質產生變異而影響到生物的遺傳性狀,這樣的變異就叫做「突變」。任何基因都可能發生突變,但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

突變的產生有兩個途徑:自然突變和人為誘變。自然突變是指自然產生的基因變異,通常發生率很低,而人為誘變是指因物理(如 X光、紫外線)或化學(如亞硝酸鹽)的處理導致生物體發生基因的突變。人為誘變率一般都比自然突變率高。當一個人長期曝露在這些會導致基因產生突變的物理、化學因素的環境的時候,通常會引發突變而產生癌症。例如早期 X光機的操作人員、染料廠的工人等,因對於這些原因瞭解不多,造成不少人罹患癌症。反觀現在,市面上加工食品充斥,其中許多添加物如防腐劑、漂白劑、色素等也常會導致癌症,如果長期食用也會害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與這些物質長期接觸。實際上,我們常不知道,究竟食物中有沒有這些致癌物質,但我們可以不要長期飲食同一樣或同一廠牌食品,間接來避免長期接觸的問題。

突變大多對個體本身或其後代有害,但偶爾也會產生有利的新基因,人們常利用這種有益的突變從事生物品種改良,例如科學家發現一種突變基因,可使某些品種的牛隻多長肉。

人類性狀的遺傳可以區分為兩大類:(1) 單對基因遺傳和 (2) 多對基因遺傳。單對基因遺傳是指某一性狀的表現,是由一對基因所決定,多對基因遺傳是指某一性狀的表現,是由二對或二對以上的基因所決定,例如人類的身高、體重或皮膚色澤的深淺,是屬於多對基因遺傳。

有些疾病,例如:色盲、血友病、蠶豆貧血症和地中海型貧血症等,都是遺傳性的疾病。怎樣才能避免把這些會造成病變的遺傳基因引進家族或傳送到其他家族,就靠遺傳諮詢的執行。我國的健保制度在各醫院都設有遺傳諮詢門診或優生保健門診,提供給一般大眾和遺傳疾病患者有關遺傳的資訊知識。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h-check/human-body.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