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讀心術-心跳72不等於好心

許淑霞(台北榮總麻醉部醫師)人體的生理恆定機能,讓許多生理因素甚至於心理狀態,都極其能事地維持在極窄小的所謂正常範圍之內運行。比方說,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心跳標準,是成人每分鐘跳72下。

但是,心跳非得一直保持每分鐘72下,才正常嗎?

影響心律變化的因素,除了心跳之外,還包括血壓、呼吸、體溫、血氧濃度、酸鹼平衡…等生理因素,甚至於心理情緒,也會影響心跳的快慢。

只是,這些重要生理機能反應是無須勞煩大腦費神,只要派出自主神經,就能打發了。所以,健康的人活得心平又氣和;但健康狀況有問題的人,自主神經就很忙亂了。

事實上,這些心跳間距時間序列,是以一般人無法察覺的約莫數十到一、兩百毫秒長短差異在變動著,而這些變化綜合的結果稱為「心律變異度」,其中的確隱含著某些重要的訊息。

舉例來說,有甲乙丙三個病人,讓三人在快步走了十分鐘之後來測量心跳,其中甲的心跳約120~130跳,無不適的情況;乙的心跳約120~130跳,有悶痛的情形;丙的心跳約70~80跳,也有悶痛的現象。請您猜猜看,這三個人病情嚴重度的順序為何?

答案是:丙>乙>甲!所以,回到正常心跳是否72下的問題來看,心跳的次數並非決定一個人心臟健康與否的唯一指標。

此外,心跳還能透露出許多的訊息。像是中國古老智慧的傳統中醫,很早就已經知道透過「把脈」來診知人的健康狀態,例如:腎虧、肝火旺、懷胎甚至於死脈…等的問題,都能經由脈搏的狀況來加以得知,這正是心律變異的經典範例。

而隨著醫學的日新月異,若能結合傳統與現代醫學之所長,相信將可以對各種致病機轉發展出全新的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